陶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大貢獻。景德鎮市自古以來,以瓷為業,一種產業支撐一個城市,歷經千年,經久不衰,積蓄了豐厚的陶瓷文化底蘊,被世人譽為瓷都。這座有著千年陶瓷文化的歷史古城,在這塊土地下面埋藏了數之不盡的陶瓷碎片,這些碎片見證著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見證著景德鎮的滄桑,每一塊碎片后面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千年窯火,猶如鳳凰涅槃,催生出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文化。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有悠久的制瓷歷史、珍貴的文物古跡、傳統的制瓷技術、大批的陶瓷名家、豐富的陶瓷產品、獨有的陶瓷習俗等。
縱觀瓷器發展之路,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有潔凈如玉、薄如紙的美譽,故以精美的感官留于人心;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也就是景德鎮最為著名的青花瓷。明朝成功于輝煌的單色釉,祭紅見于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為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為精致。清代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采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悅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點。
“弘揚陶瓷文化,推進藝術創新,正是體現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方面",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江偉輝的這一觀點充分體現了中國陶瓷文化藝術發展中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與平衡性。
在科技高速進步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為國家軟實力之一,值得新一代的大學生關注。此次我們小隊成員組成“碰瓷小分隊”,我們社會實踐小組將圍繞“了解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體驗陶瓷藝術的方方面面”和“探索陶瓷傳承與發展的未來”三個主要內容展開社會實踐。了解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通過尋訪景德鎮陶瓷相關古跡,拜訪當地名師,深入了解中國引以為傲的陶瓷技藝和陶瓷精神,為此次實踐的分析打下基礎。體驗現代陶瓷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對景德鎮當地居民生活的考察,親身參與一些關于陶瓷的體驗項目,感受陶瓷藝術魅力,了解陶瓷文化的發展現狀,作為實踐內容的主要參考。探索陶瓷傳承與發展的未來,為本次實踐的重點內容,主要通過采訪陶瓷業相關人士,了解他們眼中陶瓷的未來,并根據自己的實踐所感所想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提出中肯的建議。千年文明古國,關于陶瓷的故事訴說不盡。早先在西方人的眼中,陶瓷幾乎與中國畫上等號。此等國之瑰寶,千年風霜,千年傳承,技術革新,藝術創新,之于今日,之余未來,色彩依舊,斑斕如初。 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對引以為傲的中國陶瓷擁有深厚的感情,并對它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希望通過這次實踐加強團隊成員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展望傳統與科技結合的前景與優勢。
帶著濃厚的興趣,我們來到了瓷國皇冠上的明珠——御窯廠遺址,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自 1369 年起,直到 1911 年停燒,數百年間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 20 座窯到后來的衙署、作坊、窯房以及附屬的祠、廟、亭、閣等,集中了最優秀的工匠,最精細的原料,最充足的資金,燒造出最為精美絕倫的瓷器,推動中國制瓷工藝達到了巔峰。
2002—2004 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手行動,對珠山北麓部分地區進行了發掘,清理了近 800 平方米窯址,發現了四座葫蘆形窯爐和一大批明代瓷片堆積。這一次發掘,人們從碎片堆積中拼合的器物有明永樂青花釉里紅云龍紋梅瓶、釉里紅云龍紋梅瓶等,這些都是當時淘汰下來的殘次品。雖為“殘次”,但其精美程度,仍然無與倫比。人們總是難以理解,我們今天為何無法仿造出與當年一樣精美的瓷器呢?
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種,但很重要的一條便是:歷史上的御窯廠所出器物無一不是精益求精,生產幾乎是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
御窯廠遺址的兩層展覽大廳,從一樓緩步上去,沿途文字、圖片娓娓道來,很快我們便對明清御窯瓷器史有個基本的把握。櫥窗里,甚至腳底下的玻璃展柜里,都陳列著出土的各時期的瓷片及拼合的器物,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在展覽館一側還有一幢巍峨的建筑是佑陶靈祠,這個祠是為供奉鳳火仙童賓的。“煙火逾十家萬家,陶戶與市肆當之七八”,“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說的都是當時景德鎮的繁榮景象。
我們還參與了陶瓷的制作,過程相當有趣。拉胚主要有三個技巧,首先拉坯前泥要揉勻,要把泥里的氣泡揉出去,同時,揉泥使泥的分子排列有規律而便于拉坯。而在把坯拉起之前,要把泥均勻地擠在中心,俗稱歸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這一階段的泥如果厚薄不勻將無法拉出均勻的造型,所以歸中這一階段的掌握度直接影響到下一步。把泥均勻歸中之后,需先在中心用手指開一口子,深度隨制品的大小要求而定,然后一只手伸進去,一只手在外面,同時用力把坯拉起來。雖有技巧,實踐起來并不容易。
在師傅行云流水的制作過程中,只見一塊陶土放到轉盤上,師傅的雙手隨著轉盤的轉動準確地“拿捏”陶土,一只碗形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看似簡單的制作,步步要求精準,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
傳統的制陶工藝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已經有所改變,將拉胚、畫坯等工藝分于不同的工作坊,但這些工作仍是主要靠人力完成。陶瓷作坊的人驕傲在于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瓷器,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導致了陶瓷的價格高昂,阻礙了瓷器在市場上的發展。在調查中,認為陶瓷產品缺乏創新比例過半,現在的制陶工藝和古代時的相比并沒有大的變化,除了現代機器的使用外,將柴燒窯改進為天然氣燒窯等。拉胚、修胚、畫胚這些流程對人的要求極高,從學徒到拉胚出師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修胚、畫胚時手持工具要求手穩而有力,這種種近乎苛刻的要求才能制造出精美絕倫的陶瓷。
陶瓷文化的載體首先就是陶瓷制品,陶瓷制品最能直接體現陶瓷文化。
景德鎮一大特色——早間瓷市,這個地方就是給年輕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與市場接軌的平臺,讓他們不僅可以自由地去創作陶藝,也可盡早地介入市場,把創作與市場結合起來,把創作與再創作的延續在實際操作上變成可能。大學生都有激情、有夢想,缺少的就是一個實現的平臺。集市中大部分學生攤主都認為,創意集市更像是一場藝術與生活、靈感與思想的聚會,既激勵了原創,又能在練攤中積累更多的創業經驗,同時又使自己的創意產品在實踐中取得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陶瓷的發展時間久,在如今更加實用的塑料制品,更加精美的玻璃制品的對比下,陶瓷的品種單一,大家對陶瓷制品的印象還停留在創拍賣奇跡的一幕一景,在市場上接觸到的陶瓷制品大多沿襲古時的風格,缺乏創新,不能夠吸引群眾。精益求精的陶瓷依舊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對手藝的要求極高,從陶瓷大師的年齡不難看出這一點,故其作品價格高昂。
在景德鎮,現在的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主要是來自當地,文化的輸出力度遠遠不夠。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對景德鎮陶瓷的生產和發展非常重視,中央政府曾派中央美院梅建鷹教授和一批專家前往景德鎮,對這些老藝人進行培訓,并選送部分優秀的陶瓷藝人到北京進修學習,使得整個景德鎮藝人的藝術修養得到很大提高。而今沒有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滋養的異地學生,很少會選擇投身這個專業。
對于大學生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藝術鑒賞能力的不足影響著對陶瓷文化的理解與傳播,陶瓷文化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其上的圖案、畫作需要對一個時代的理解,要求對藝術的品評,其形狀也是反映著當時的人民生活的種種情形。可以說,陶瓷的文化囊括著經濟、文化、政治等,是一個綜合的時代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