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回憶,尋訪老兵故事
他們曾身披戎裝,或在戰火硝煙中披荊斬棘,或在崢嶸歲月中身經百戰。他們是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親歷者、見證者,是面對強敵不屈不撓、奮勇抗爭的參與者、書寫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老兵。老兵是人民的英雄、國家的功臣,老兵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盡管硝煙已經散去,但這些老兵應該被歷史銘記。為了傳承紅色回憶,尋訪老兵故事,實踐隊員來到了抗美援越老兵王吉春的家中進行慰問。
王吉春,今年88歲,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曾服役于中國人民志愿軍0037部隊,榮立二等戰功、三等戰功各一次。直到今天,老人依然能清楚地記得自己年輕時的戰爭歲月,并給實踐隊員詳細地介紹了當年的戰役。1953年,不滿18歲的他應征入伍,在新兵連訓練了3個月后,就跟隨大部隊通過鴨綠江到達了朝鮮戰場,剛剛站穩腳跟,一場激烈的戰斗就打響了。因為自己年紀稍小,營長、連長、指導員和戰友們都非常關照他。打完仗后連長、排長都去清理戰場,去戰場上背傷員、找武器、背犧牲的戰友,王吉春對連長說:“連長你們歇歇,我上去背。”連長說:“我命令你在這里不準動!”王吉春感嘆道,“我們當兵的就是服從命令,我也知道連長不讓我去是怕再傷著我。”在作戰期間,他曾一個人抓獲了3名美國士兵,繳獲一挺機槍一支步槍和一支手槍,榮獲三等功。在打穿插戰斗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榮立二等功一次。王吉春的團長曾對他說:“多年的老兵都沒有你這么勇敢”。1953年7月13日,身為戰士的王吉春被編入由二百四十人組成的加強連當中,緊急趕往一個叫“穿山”的地方,以搶占有利地形,為兄弟部隊68軍全殲白虎團,掃清了障礙。在停戰前的最后一站——金城戰役中,王吉春所在的三連于113高地與敵人從上午血站到天黑,斃敵三百余人。三連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原來190人的加強連僅剩下四十余人。連長王進久身負重傷,肚皮被彈片劃破導致腸子外溢,腰和腿都被炸傷了。據王吉春講述,打仗時陣地上尸橫遍野,河里的水被染得通紅。這場戰斗下來,最后王吉春所在二百八十余人的連隊僅剩下八個人,其中好幾個干部戰士還負了傷。老人說,那時候去了沒有想著能回來,就抱著“打死一個夠本,打死兩個賺一個”的思想。1958年王吉春復員返鄉時,他的營長和團長從他踏上回家的列車,眼中含淚滿是不舍。此后,他終身務農,再沒有離開過這個生養他的小村莊。現如今王吉春已經88歲了,盡管在家鄉務農60余年,他依然把自己的軍功章和戴著大紅花的照片好好珍藏。
現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和王吉春老兵一起回憶往昔,帶我們走進那曾經炮火連天的英雄歲月,他的英勇事跡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都有著一顆赤誠愛國之心,都傳承著熱血和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青年,將紅色的火種代代傳承下去。每一個故事我們都不應忘記,每一段歷史我們都應銘記。是這群堅定、堅韌、無畏的老人,用生命、鮮血和忠誠換來了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是他們,讓山河無恙。
作者:龍中游 來源:高密紅色文化實踐隊
- 臧軍貽:第一書記,踏實為民
- 為追尋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高密紅色文化實踐隊成員于8月24日采訪了退伍老兵,現高密市苑上村第一書記臧軍貽
- 09-12
- 王善廷:英雄未老,精神永盛
- 在建軍節來臨之際,為追尋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傳承高密紅色基因實踐團成員有幸尋訪到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
- 09-12
- 傳承紅色回憶,尋訪老兵故事
- 老兵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盡管硝煙已經散去,但這些老兵應該被歷史銘記。為了傳承紅色回憶,尋訪老兵故事,實踐隊員來到了抗美援
- 09-12
- 紅旅實踐隊,永不止步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紅旅實踐隊不畏酷暑,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之旅.
- 09-12
- 盛夏童安,青心護航
- 為提高大學生對基層工作的認識,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紅旅實踐隊”扎根基層,感受基層工作人員的艱辛
-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