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9月5日訊】(通訊員:鄭雨萌 馬佳欣)“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政治擔當,保持戰略定力,深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扎實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2023年8月24日,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返鄉GIS守護生態綠實踐團隊成員鄭雨萌同學前往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徐家榮仁村展開生態調研。
團隊成員首先來到村內的沭河橡膠壩管理處找到了當地工作人員,對沭河的生態變化和現狀進行了了解。

圖為橡膠壩風景以及閑庭信步的水鳥。
隨后,工作人員帶領團隊成員來到橡膠壩,并對此地生態保護成果進行展示與介紹。
經調研發現,沭河水質清澈,岸邊草木蔥蘢,干凈整潔,未發現有垃圾隨意傾倒等污染現象,生態較好,甚至引來不少過去未曾見過水鳥在當地定居。
隨后團隊成員進入村子,對當地村民進行了采訪。
采訪發現,村民們對目前當地的生態環境都表示非常滿意,自家種田也會注意生態保護,秸稈全部還田,但施肥依然以化肥為主,平均施肥量約100kg/畝,農家肥普及力度較弱。村民們還談到,“現在村里街上都有很多大垃圾桶,每一兩天就有垃圾車來村里統一拉走,非常方便,完全不會隨意倒垃圾。”
團隊成員發現,8月20日前往的富官莊鎮抬頭堯村,8月23—25日前往的高橋鎮改作村、河北村、韓家岔河村等街上都有垃圾桶設立,垃圾隨意傾倒現象大大減少。
采訪結束后,團隊成員來到高橋鎮水利局,對河道生態修復工作以及河長制的管理制度進行了采訪。

圖為工作人員接受采訪。
“河長(zhǎng)制”,即由中國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
2003年,浙江省長興縣在全國率先實行河長制。 2016年12月,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7年的元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發出“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的號令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面建立河長制,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另有29個省份設立村級河長76萬多名,打通了河長制“最后一公里”。
沂水站生態調研之旅順利結束,調研發現,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當地政府各部門到每一位村民都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好的生態環境離不開各政府部門的盡職盡責辦實事,也離不開每一位居民對保護生態的自覺遵守。
02河北省大清河站
2023年8月18日至8月19日期間,來自成都理工大學的成理青年紅守護生態綠團隊成員馬佳欣同學抵達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展開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活動,旨在探究當地的水資源狀況以及城市土壤的質量情況。
大清河是河北省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對于當地的農業、工業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了解大清河的水質狀況和水資源管理情況,團隊成員對河水進行了多個采樣點的水樣收集,并進行了各項水質指標的測試和分析。通過采樣和測試,團隊發現大清河的水質整體狀況良好,但部分采樣點存在輕微的污染跡象。團隊將所收集到的數據和測試結果整理成詳盡的報告,并向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出了相關建議,以助力保護和管理大清河水資源。
此外,團隊成員還對橋東區的城市土壤資源展開了詳盡調查。采集了多個樣本,進行了土壤肥力、污染和理化性質等方面的測試。調研結果表明,橋東區的城市土壤整體質量良好,肥力較高,并且未發現明顯的污染跡象。然而,團隊也指出了一些潛在的土壤管理問題,如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等。學生團隊在報告中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加強土壤保護和管理的建議,以確保城市土壤的可持續利用。
成都理工大學學生團隊的調研活動為當地的水資源管理和城市土壤保護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建議。他們的努力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將有助于改善和保護大清河水資源,促進橋東區城市土壤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該活動也加深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他們的調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環境保護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返鄉GIS守護生態綠團隊 責任編輯 劉懿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