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先生筆下的邊城,探尋最美的傳統技藝
2023年7月4日,中南大學人文學院臨時團支部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蠟染文化傳承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了鳳凰古城,走進先生筆下的邊城,探尋最美的傳統技藝。
“湘西美,美在沈從文的書里、黃永玉的畫里、宋祖英的歌聲里。”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鳳凰古城,氣勢磅礴的古城墻、整齊劃一的吊腳樓、青灰光滑的石板路,沱江邊的苗家少女……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一次,除了感受鳳凰古城獨特的景色與風情,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傾聽守遺人的故事,深入學習蠟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探尋蠟染技藝在現代發展的新路徑。
從長沙出發,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到達了預定的鳳凰古城民宿。可惜天公不作美,剛放下行囊,便下起了傾盆大雨,雨一連下了半個鐘頭也沒見有消停的跡象,屋外的積水沿著溝壑滲進石頭縫里,陰郁的天色似是能滴下墨來。大抵是排水系統并不完善,路上的積水蓋過了腳踝,井蓋旁噗噗地冒出水來。我有些躊躇了。但距離與蠟染技藝傳承人王曜老師約定的時間已經快到了,我們冒著大雨、跟著導航一路往前沖,由于古城里道路較為復雜,如迷宮般縱橫交錯,我們幾次走錯了路,幾經周折才到達目的地——蠟魂”藝術館。在這里,我們采訪了“蠟魂”藝術館的創始人王曜老師,他是中國民族工藝美術大師,并擔任中國民族工藝美術蠟染分會副會長、湖南省民間美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務,一生都致力于湘西民族蠟染藝術的研究,是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鳳凰蠟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采訪過程中,王曜老師給團隊成員講解了許多有關蠟染技藝的相關知識,從不同花紋的寓意,到作品上冰花般的紋飾,團隊成員都受益匪淺。在談及蠟染技藝在新時代下的傳承問題時,王曜老師提出要讓蠟染技藝的傳承與市場相結合,僅僅依靠政府與傳承人的堅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蠟染作品與我們的生活連結起來,才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提到這里,王曜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創新性作品——防水蠟染布料,這一創新性轉化使得蠟染布料的實用性大大增強。同時,王曜老師還通過手工DIY的形式,鼓勵游客進行非遺文化體驗,在蠟染技藝傳承與發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雨漸漸停了,雨后的鳳凰,刷洗掉塵埃與喧囂,留下空曠的街道,古色的吊腳樓,我們隨心所欲地漫步,回顧與老師的談話,感受那份清澈與明朗。
當兩岸吊腳樓上的燈倒映在江面,月亮升起來了,明晃晃地掛在屋角,晚風在吹動,水車卷起水花,我想,這就是沈從文筆下風情萬種的鳳凰古城。鳳凰古城的白天一片寂靜,似乎不可捉摸,而晚上的鳳凰古城充滿煙火氣息,我將它想作非遺技藝的兩種形態,我更喜歡后者。夜色中的鳳凰古城,霓虹閃爍,宛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看著臨街而駐的酒吧,形形色色,里面有不同的人,訴說著不同的故事,那么,非遺的故事,我們又該如何講好呢?
幽靜古樸的沱江兩岸,到處人潮涌動,摩肩接踵的游客,他們漫步在沱江邊,駐足于雪橋中,行走在跳巖上,或賞景拍照,或行走聊天,或嬉水賞水,盡情地享受著這座千年古鎮的獨特魅力。他們有的穿著苗服,有的穿著點綴著蠟染技藝的服裝,在燈光的點綴下,甚是好看。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來看一看鳳凰古城的夜景,來親自體驗一次蠟染技藝的制作。
作者:羅惟 來源:原創
-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
-  我國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同時也對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曲阜師范大學“食”步芬芳社會
-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