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全面了解,增強民族自信,武昌理工學院第十七屆“大手牽小手”鄉村振興崇陽啟明星志愿服務團隊為洞泉小學學生帶來“圓夢工程”優秀傳統文化志愿服務課程《月到中秋分外明》,帶領學生學習中秋節的來源、意義以及習俗,共同感受中秋節的民俗文化。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等。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的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賞月、吃月餅、看花燈等民俗自古便有,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從古至今,中秋節這一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會在中秋節這天吟詩作賦來表達心中的情感,具代表性的有蘇軾的《水調歌頭》和《中秋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等經典詩篇。
傳統習俗《月到中秋分外明》由崇陽啟明星支教成員陳好男講解。在課前,支教老師準備中秋節相關的古詩詞,引導學生們從古人的文章中領略中秋節自古以來的魅力。老師還在網上收集不同地區度過中秋節的方式和照片,包括中國的南北方差異、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華人華僑的慶祝方式。支教老師還為鞏固課堂知識,為學生專門布置課堂小測驗檢驗學習成果。
7月27日,洞泉小學三年級學生迎來《月到中秋分外明》。學生跟隨老師朗誦《水調歌頭》,感受詞人蘇軾中秋之夜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體會中秋節對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影響。支教老師陳好男向學生們講解中秋節的由來、各種習俗。在講解中秋節飲食習俗吃月餅的環節時學生們積極參與,分享自己喜歡的月餅種類,最受歡迎的是甜味的廣式月餅和蘇式月餅。在課堂的最后,支教老師分發課堂小測驗,從學生們迅速完成并上交。據支教老師陳好男從作業批改情況看,這堂課學生們學得很認真。
課后,采訪到課程主講老師陳好男,她說道:“中秋節對全世界的華僑華人群體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了解中秋節的起源、發展和習俗,在安享幸福生活的同時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讓我們每個人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