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美術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愛國主義情感,武昌理工學院第十七屆“大手牽小手”鄉村振興崇陽啟明星志愿服務團隊特別開設“圓夢工程”傳承優秀文化志愿服務課程——《跨越千年的青銅器》。
青銅器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通過任課老師劉昱忻的介紹,學生了解到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百姓熟知的編鐘在鼎盛期興起,鼎盛期也叫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以及戰國早期。據悉,這一時代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主要用于宗廟祭祀活動中。在轉變時代青銅器在日常生活中被陶瓷器所取代,在兵器和工具等方面則被鐵器取代。青銅器可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兵器。在課前,支教老師劉昱忻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和視頻解說,將有關青銅器的知識進行整理與總結,為提高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老師準備青銅器的精美照片和編鐘演奏視頻。
7月25日,《跨越千年的青銅器》課程正式開課。在課堂上學生首先通過《秋懷二首寄圣俞》了解古人詩中所記錄的青銅器。隨后,支教老師劉昱忻播放寶雞青銅博物館視頻帶領學生領略中國青銅器藝術的美和輝煌成就。觀看視頻時,學生們認真觀看視頻被視頻中的精彩畫面所吸引。視頻結束后,學生們互相討論,分享觀后感,無不在驚嘆青銅器的美麗和古人的智慧。支教老師緊接著深入介紹青銅器的相關知識,青銅器的發展史、分類和制作方法。學生們認真聽課積極融入課堂,課堂氣氛活躍。在課程最后,老師邀請所有學生畫出青銅器,老師分發完繪畫紙張和畫筆后,學生們將自己所了解的青銅器繪畫下來。繪畫完成后支教老師將學生們的畫收集起來,進行點評并選出數張優秀的作品在班中進行展示,并進行拍照留念。
課后,采訪到聽課老師李鴻展,李鴻展說道:“青銅器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當代中國學生應該對其進行了解。《跨越千年的青銅器》這堂課既傳播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豐富了學生的視野。課上學生們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