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常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美食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人文地理、先人智慧。中南大學“尋味芷江”暑期社會實踐團于2023年7月27日,在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區開展有關探索地方飲食文化的暑期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成員們一同走近當地人家,品鑒傳統美食,了解芷江傳統飲食文化。
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古屬“五溪蠻地”,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芷江這座古城有著極具少數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美食。實踐初期,實踐成員走過芷江風雨橋,在這座歷經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橋上,詢問當地人家,從他們口中了解到當地極具有特色的美食:芷江鴨與酸蘿卜。

圖為實踐成員在風雨橋詢問當地人 通訊員 陳柏羽
為了進一步了解方傳統飲食文化,團隊去到了芷江竹平鋪村,走訪了一位有20多年廚師經驗的老師傅。在他的帶領下,實踐成員親眼看到了芷江鴨的制作過程。選用自家喂養長大的純種麻鴨為原料,同時仔姜、大蔥、紅椒、花椒這“四大將軍”成為制作美味鴨子必不可少的提味材料。“油而不膩”“鮮味純香”是實踐成員在品嘗芷江鴨后發出的贊嘆,而美食背后則往往包含著一段段深刻的歷史文化,成員傾聽了老師傅講述的“芷江鴨歷史故事”,了解到它與詩人屈原,與皇帝乾隆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從中感受到芷江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老師傅制作芷江鴨 通訊員 陳柏羽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是芷江侗族自治縣的民間俗語。第二站團隊成員走近在“酸文化”背景下的地方美食——酸蘿卜。一蘿卜,一母水,一口壇是制作芷江酸蘿卜的突出特點,當實踐成員初次品嘗到它時,不禁驚喜于它的“酸中帶甜”,那獨特的味道令成員們回味無窮。而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到當地酸蘿卜的飲食文化,團隊以侗古佬店鋪作為本次的實踐地點,在其中實踐成員采訪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舒勇。從他的口中,知曉了酸蘿卜的歷史由來以及當代的發展情況。

圖為芷江侗古佬店鋪內 通訊員 陳柏羽
在此次實踐中,團隊成員不僅品味到了傳統芷江美食,也更加明白了實踐對于每個人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芷江鴨和酸蘿卜都各自承載著芷江人的地方記憶,它們在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隅也都散發著自身的獨特魅力。團隊每位成員在這次實踐中,便是秉承著探尋中華地域飲食文化的初心,在探訪古城美食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為實踐成員與非遺技藝傳承人舒勇(右二)的合照 通訊員 陳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