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奮斗為"紙",善用基層"調研筆",繪就農業畫卷。
"農業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扎根稻田,進行了一次農業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活動,我們深刻的了解到了當地農業的一些發展問題并結合此次調研活動給出來一些合理建議。應拉長產業鏈,補齊農業產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夠高的短板,著重依靠農業農村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聚合鄉土資源、地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當地被稱之為“貢米之鄉”,我們更應打造特色貢米產業,以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方式,讓產業韌性推進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推進農業強國新局面。
(圖為實踐團成員針對當地特色產品,積極出謀劃策,助力推銷)譚婉婷 攝
以篤行為"墨",善用廣博"才干筆",打造明德書院。
我們秉持著陶行知先生所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校訓,開展了此次支教活動。人生因為遇見而有故事。而在這個地方,我遇見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們,他們天真爛漫,質樸真誠。我們帶領孩子們學習了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并向他們普及傳統文化知識,還開展了你比我猜、嗨唱比賽、老鷹捉小雞等一系列有趣的游戲,最后本團隊成員發揮個人才干,彈吉他、教書法、教唱歌等等。隔空不隔愛。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也能通過支教這項活動,帶領孩子們見到更美好的明天,見識到更寬廣的世界。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化知識普及)譚婉婷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小朋友練習書法)譚婉婷 攝
以實干為"軸",善用特色"產業筆",宣傳非遺文化。
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繡娘們指尖飛舞,彩絲線上下翻轉,花鳥魚蟲躍然布上。——這便是苗繡。苗繡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詩"、中國服飾史上的"活標本"。繡娘們匯聚在一起,將非遺苗繡的生命之樹呈現在大眾面前,他們就像是時光里的生命之花,讓大眾透過苗繡看到東方的世界美、東方的傳統美、東方的時尚美。我們走進苗繡工坊、學習苗繡技藝、傾聽苗繡故事、體驗苗繡制作、傳承非遺文化。一針一線精彩繁多,宣傳非遺文化迫在眉睫。苗繡傳承人所繼承的既是文化也是產業,眾人同心,一定能將非遺苗繡文化發揚光大,促進其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繡娘的指導下學習苗繡)譚婉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