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詞絲弦,吳語軟儂”,“針落鳥驚,繡成花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與蘇州評彈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和蘇州園林一同被贊為“蘇州三絕”。為響應國家“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號召,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月3日至5日,7月9日至10日,江蘇大學“姑蘇里”暑期實踐團隊來到文化之鄉——蘇州,以蘇州評彈與蘇繡為調研對象,對相關博物館,如蘇州博物館等進行參觀學習,采訪當地的蘇繡手藝人,現場聆聽蘇州評彈表演,并在周圍城市進行非遺文化進社區、進街道的宣傳。通過欣賞和品悟非遺技藝的精湛技藝與匠心,探尋蘇州非遺文化發展的新路徑,并將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當代青年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聚集新的力量守護和賡續非遺文脈。
實地調研,領略非遺之美
“古意盈袖,絲線交錯,繡出心聲,傳承千年。”為了近距離的體悟和感受蘇繡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管理學院“姑蘇里”團隊前往虎丘區繡館街蘇州中國刺繡藝術館和蘇州博物館,深入了解蘇繡技藝背景和知識,近距離欣賞精細雅致的、惟妙惟肖的蘇繡作品。在參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了蘇繡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至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蘇繡有著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繡法“平、齊、和、光、順、勻”,地方色彩濃郁。蘇繡種類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其中又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蘇繡展品題材不一,充分施展刺繡針法表現力的國畫、油畫、裝飾畫以及攝影的人物、山水、肖像、花鳥等題材的作品,豐富多彩。針法各展所長,效果各有其神,千姿百態,百花齊放。《金色的波斯貓》以攝影作品為題材,色彩層次豐富,線條收放自如,靈動活潑的波斯貓躍然畫上,甚是可愛;《果盤與花籃》以比普通雙面繡更細一倍的極細絲線,層層施色,使作品正反兩面既異圖案,又異絲理和色澤,栩栩如生;《姑蘇繁華圖》在清代徐揚畫作的基礎上,以刺繡新形式,展現出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聞”的市井風情。河湖環抱,層巒點翠。河中舟楫云集,檣帆如林。街道上商肆鱗次櫛比,游人如織,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色彩溫潤雅潔,氣韻閎廓生動。絲繡表現城廓巍峨壯麗,舟楫歷歷如真,仿若親臨。博物館中承載蘇繡靈韻的細膩作品,通過多媒體數字化技術重現從選稿、上稿、勾稿、上繃、勾繃、配線、刺繡到裝裱的蘇繡制作工藝流程,傳統刺繡工具織機的演變等,都記錄了蘇繡發展過程的點點滴滴。
“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石竹為繪,光影為景”。在蘇州博物館,團隊成員走在這座結合了傳統蘇州建筑的“風雅之館”中,在欣賞到姑蘇歷史文物的同時,感受著江南水鄉的蘇州園林建筑之美,對姑蘇歷史和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員們也注意到,新的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為博物館文物保護和展示提供了更大空間,突破了傳統博物館“人—物”二元關系,逐漸實現由現實世界向網絡世界的延伸。包括多種多樣文創產品,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實踐的融合,讓大眾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精神之美,“走進家門”,也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都讓團隊成員們充分體悟到展品背后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非凡匠心。
“清音雅樂,悠揚頓挫,聲韻傳情,回味三省”。在姑蘇區的蘇州評彈博物館,隊員們則一同了解了與蘇州評彈相關的背景與非遺文化背后的故事與知識。館內以清代形式設立的書場,各代著名評彈藝人和如評彈孤本、腳本等的珍貴文史資料,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生前珍藏的評彈音像,以多種途徑向隊員們身臨其境地展示了評彈歷史發展全貌和名家流派表演特色,以全景畫卷的形式將評彈藝術的歷史演出場景和行業習俗映入成員們的眼簾。在重點陳列展示的同時,利用高科技手段讓看似遙遠的評彈技藝“走下云端”,貼近大眾,又雅俗共賞。
尋訪名家,挖掘蘇繡背后的故事
為詳細了解蘇繡工藝在蘇州當地的傳承情況,團隊成員來到繡館,對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中國工藝最高獎項“山花獎”獲得者,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蔡梅英老師進行采訪,共同交流探討蘇繡的保護傳承現狀,探索當代青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對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作用。團隊在采訪之前準備好了采訪提綱,就工藝的制作流程手法,蘇繡的價值、內涵,以及蔡梅英老師本人在從業過程中的難忘經歷,以及當下非遺手藝的傳承問題進行了交流、采訪。從十五歲開始從事這項“針尖上的藝術”,到如今從業近四十年,蔡梅英老師憑借著對這門手藝的赤誠與熱愛,堅守至今。在努力使蘇繡技藝更趨精湛,發揚光大的同時,蔡老師也始終致力于使蘇繡工藝真正走出國門,擁抱世界。采訪中,她也這樣說:“我作為我們中國刺繡界的一名代表,我覺得能夠為蘇繡、為中國傳統文化添光添彩,是我作為一名手藝人的榮幸。所以無論到哪里,就是認真的、用心的。”蔡老師也在采訪中談到,盡管在過往她也面對許多的困境與挑戰,但她永遠覺得自己一直肩負著一種使命和責任。這些年來蔡老師與她的團隊,也積極的參加各地的交流活動,始終堅定地走在傳播和發展蘇繡工藝的路上。最后,在交流之中,蔡老師也希望在未來可以繼續與團隊深入對蘇繡宣傳、保護的探索,珍惜新時代發展帶來的紅利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堅信讓自己的作品“開口講話”,在校園和社會等多種場景下,為非遺文化尋找到新時代產業化的發展新路。
品吳儂軟語,聽音中雅意
體驗是感受評彈技藝的一個必要方式。團隊為了近距離體會蘇州評彈的藝術感染力,了解蘇州評彈的表演特點,走訪當地熱門的琵琶語評彈茶館,進行現場的聆聽、學習。成員們來到平江路,穿過蘇州的古街古巷,走進琵琶語評彈茶館,讓曲曲評彈清音,從茶樓古樸的瓦當間到小巷的青石板上,穿過悠遠的歲月,叩響心靈。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采用蘇州話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團隊成員聽了《梅竹》《太湖美》《林沖踏雪》等曲目,通過體驗,團隊成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評彈老師們在技藝的保護傳承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他們用實際行動體現了當代非遺文化的傳承風貌。
線上線下結合,推動非遺當下傳承
經過在蘇州實地的采訪與調研后,團隊更希望能將所見所聞的非遺文化傳承現狀、非遺文化背后的內涵與文化價值,進行廣泛地推廣與宣傳。7月9號至10號,團隊成員們走進海安市的隆政敬老院和常熟市的虞山街道社區向老人和居民們進行蘇繡和蘇州評彈的宣傳。在現場,團隊成員們為老人和居民們講解蘇繡和評彈文化,讓社區居民在活動中領略文化之美,提升非遺文化認同感。
同時團隊搭乘數字化快車,借力多媒體技術,依托互聯網平臺,在抖音、小紅書和百度等平臺上發布了本次團隊非遺文化的體驗之旅和非遺相關的宣傳視頻,拓寬宣傳范圍和廣度,吸引大眾的關注,讓非遺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
總結感悟
“走遍如畫的江南,邂逅一場非遺之旅”。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濃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傳承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蘇繡與蘇州評彈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但是不約而同地都在當下面臨著時代變更后的傳承問題。非遺文化的文脈想要在新時代賡續傳承、迸發新的活力,就需要新一代青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積極投身非遺文化傳承事業,探索在城市中傳承非遺的有效方式,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當古老的非遺登上現代的舞臺,喚起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承載的是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通過此次調研活動,我們逐漸體會到非遺特有的藝術魅力與寶貴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它“正如一顆被遺忘的種子,渴望在新時代的土壤上生根發芽”。我們不希望非遺文化像戴望舒在《雨巷》中寫到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相反,作為中華藝術的瑰寶,它應該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芒,讓更多的人見證其熠熠風采和多元魅力。我們在未來也要努力走進不同的群體,加強非遺文化的普及,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化優勢,為非遺文化的流傳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