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倉頡故里,追溯文化源頭
文祖倉頡,造字圣人。作為中國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倉頡陵是中華文明溯源考察不可或缺的一處。2023年7月7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心承載 泱水韻揚”實踐團走進倉頡墓進行了調研活動。團隊成員考察了倉頡陵祭祀文化的演變與傳承,感受祭祀文化魅力,完善了黃河流域祭祀文化的考察與研究。
尋倉頡故里,覓文化源頭。“昔著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伴著烈日,實踐團成員們來到東阿縣王宗湯村倉頡墓。實踐團成員們向當地村民詢問了倉頡的一些故事,作為本地村民,村民們對倉頡墓有深厚的感情。據村民們所說,今日成員們見到的墓碑以及周圍的石碑都是在近幾十年重新修建的。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者強迫當地居民強拆倉頡墓石以便建造炮臺。此時,原倉頡墓大部分都遭到了毀壞。新中國成立后,文革時期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徹底鏟平。改革開放后,隨著村民生活逐步富裕,村民們不忍遺址就此湮滅,經村委會動員,村民自愿出錢,國家投資一部分重新修建倉頡墓。雜草叢生甚至沒有圍墻等基本設施。進入倉頡墓遺址,一座座墓碑直立在黃土地上,展現出的是歷史風采。實踐團成員對有關村民進行訪談,了解到這些墓碑都是通過歷史記載,按順序進行新建的,最初的都在文革時破壞了。同時村民表示對于墓碑的新建大部分來自村民的捐款,政府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建立保護區,積極修繕。接著,實踐團成員們又詢問關于黃河文化的一些問題。
探文化蹤跡,明精神根魂。在調研期間,團隊與當地人積極交流。游客們對倉頡陵的造字文化記載贊嘆不已。調研團成員針對“黃河流域祭祀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對其進行采訪。在采訪過程中,這位村民明確表示:“黃河祭祀儀式承載著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璀璨文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根,它一定有利于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很多人來到倉頡陵,都會慕名而來此處,和古圣賢一樣,尋求一種屬于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思想境界。
溯文化源頭,感中原風貌。“谷雨齋”,“天雨粟鬼夜哭”,這個典故來自《淮南子·本經訓》,以前倉頡創造文字,上天擔心從此詐偽萌生、去本趨末、棄耕作而務錐刀、天下缺糧,于是降粟雨;鬼恐怕被書文所揭發,故夜哭。谷雨祭倉頡也因此而來。谷雨齋里有倉頡造字彩繪圖,介紹文字初創時期概況。西廂房名字叫“寒露軒”,為漢字從古至今的演變史,五千年的文化在此如同一瞬間,仿佛走入了時間隧道。
時間:2023-07-25 作者:衣曉琳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礦大學子探訪魅力徐州 關愛盲人群體
- 據統計,中國有盲人約500萬,占世界盲人總數的18%,占全國人口的3.8‰左右,平均每百萬人口有盲人3800人。這是個人數巨大卻又常常被人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