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黔東南民俗風情文化傳承情況,追尋臺江縣文化旅游發展歷程,進一步探索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盤活優勢文旅資源,打造文旅新地標的鄉村致富之路,中國海洋大學“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文旅發展調研”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于2023年7月21前往貴州省臺江縣紅陽苗寨,以紅陽苗寨的文旅建設為調研重點,探尋苗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歷程,了解鄉村振興產業脫貧發展狀況,領略樸素熱烈的苗家風情,看黔東南古老大地上刮起時代新風。
苗繡走進潮流,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實踐隊通過與當地村民張大哥和苗族奶奶的面對面談話了解到一部分苗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苗族奶奶為實踐隊展示了她珍藏多年的苗繡紋樣,詳細講解了每種圖案蘊含的文化意義。提到苗文化傳承,奶奶告訴實踐隊,最近幾年紅陽村十分重視苗年節、“二月二”走親節等苗家傳統節日的宣傳,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前來體驗苗繡、苗歌等民俗文化。游客接待促進了村寨增收,村民生活水平改善,保護傳承苗文化的積極性獲得極大提升。

近年來,隨著國內國外審美多元化的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有機結合已然成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必由之路。張大哥告訴實踐隊:“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潘玉珍和張艷梅母女,她們是這兒的名人。”作為非遺苗繡傳承人,潘玉珍在二十年前就穿著自制苗服走上了國際T臺,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設計師走進苗寨,了解苗文化。如今,她和女兒張艷梅在當地舉辦免費繡娘培訓班,她們制作的多元化刺繡產品融合了傳統圖騰與現代設計,借助直播帶貨、電商銷售等新興形式逐漸打開了市場。

談到苗文化傳承和村里的文旅發展,張大哥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借此機會回到家鄉。紅陽苗寨目前大部分的居民都是老人和小孩,有機會的年輕人都選擇了進城打工。相比起一輩子都住在村里的老人家,年輕人少了很多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張大哥坦言:“咱們苗文化想宣傳得好,除了我們老一輩的努力,更離不開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幾年來,在政策扶持下,紅陽苗寨的苗文化保護與傳承事業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如何實現高質量長遠發展,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成為了村子下一階段的目標。
鄉村旅游+民宿產業,煥發千年苗寨新活力!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濕潤,小溪穿流而過......走近紅陽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處處散發著和美鄉村的生機活力,紅陽苗寨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讓游客們流連忘返。“我們來紅陽村主要是想看看這里的苗族傳統民居和自然環境,體驗一下這里的民宿和村BA比賽。”游客小李表示,以后還會推薦其他朋友來紅陽村玩。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今生氣勃勃的紅陽苗寨在幾年前還是個“空心村”。張興勇老書記告訴實踐隊,幾年前的紅陽村環境臟亂、產業空虛,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只留下一片片撂荒地和一棟棟空房子。如何讓千年苗寨重新煥發光彩成了困擾村干部的難題。一次偶然的機會,紅陽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將目光投向了鄉村旅游和民宿產業。“為了把村里的文旅產業搞起來,我們去過浙江的一些地方學習文旅發展經驗。但江浙地區少數民族比較少,跟我們的情況不太一樣,可直接借鑒經驗并不多。”張書記告訴實踐隊,從那以后紅陽村就意識到要在文旅市場爭得一席之地,歸根結底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利用好當地獨特的生態與苗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紅陽村創造出一條“旅游+村集體發展”新路子,成立紅陽村鄉村旅游發展專業合作社,邀請村民入股,將閑置農房改造為村級接待中心、精品民宿、茶樓、農家樂等食宿旅游配套設施,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全力打造度假勝地,修建花田、投放金魚助推旅游觀賞性提升!談到下一階段的發展計劃,張書記表示,紅陽苗寨正在進一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著力增強游客體驗感,擴大村子的度假知名度。為此,紅陽村擴大花卉種植面積,在村內沿路培育花田;同時修繕河道,在池塘內投放金魚,極大增強了村落的旅游觀賞性。在未來,紅陽村還將加大對種養殖業和民宿產業的扶持力度,更好地滿足游客“鄉食、鄉宿、鄉娛、鄉購”的基本需求,實現村民增收,調動村民保護村落的自發性。

關于優化旅游體驗,實踐隊向張書記提出了修繕村內道路的建議。“這件事比較困難,我們一直在爭取,但修路勢必會影響生態環境。”紅陽村文旅產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當地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文旅發展繞不開的一大問題。同時,為了擴大知名度,紅陽村嘗試過依靠“村BA”熱度帶動文旅發展,由于尚未找到恰當的方法,目前大部分游客只關注比賽本身。張書記表示,紅陽苗寨將立足“苗年節”、“走親節”等苗族傳統節日特色,嘗試全平臺聯合推廣,真正把臺江紅陽苗寨的旅游名片打出去。(通訊員 周瑤 孫子涵 任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