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陽7月20日電(通訊員 鄧慧玲)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發展綠色農業理念的指導下,我國農業突飛猛進,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品質也在不斷提高。為尋找新型綠色農業實踐的成功模式,為農戶提供更多農業發展思路,曲阜師范大學“益農長青”社會實踐隊伍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國家農業示范區,實地體驗綠色農業的發展優勢。
實地調研之前,實踐隊首先在網絡上發布了一個調查問卷,內容圍繞大家對于農業的認知以及了解程度展開。問卷收集完畢之后,在經過為期一周的信息搜集,實踐隊員們通過線上會議投票的方式,選出了此次的社會實踐地點。2023年6月24日,全體隊員乘車抵達山東省臨沂市蘭陵農業示范區。初到臨沂,大家都在為臨沂市的熱情而感嘆,有出租車司機的家常聊天,還有示范區工作人員的熱情招待。
調研示范區,一改傳統知
進入示范區之前,隊員們分成了兩個小隊,一同從示范區的南、北兩個大門進入。在保證調研完整個示范區的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省時間與精力,盡早完成返程。與我們平日里對于農業區的認知相反,蘭陵農業示范區并不是我們傳統認知里的那種粗放型農業。一進入示范區,就能看到成片的棚戶區,棚戶與植物交錯,形成農業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蘭陵農業示范區采用的是精細化農業生產方式,運用了先進的農業技術,還采用了大量的科技化設備。棚區中全部采用智能控制系統,精細控制溫度濕度,使棚內維持作物最適宜生長的環境。園區內還展示了無土栽培、滾筒栽培等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參觀完示范區這些展示之后,隊員們紛紛表示自己對于農業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現在對于農業生產已經有了新的認知。
綠色農業發展模式,關鍵在于各種創新
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隊員們了解到示范區內部的農產品種植,與其他的棚區種植不同。現在市面上大部分棚區仍然使用的是以化學肥料、生物肥料為主的施肥方式,而蘭陵示范區內則采用農家有機肥為主,輔之以人工肥進行作物養料的補充。園區內種養結合,自身可以產出豐富的動物糞便,在腐熟之后便可用作肥料對土壤養分進行補充。
除此,園區內采用種養相結合,果實采摘與幼苗出售相結合等等,既可以幫助群眾實現采摘樂趣,還可以幫助園區創收。不僅實現了生產閉環,還實現了銷售開環。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還能拓寬自身的銷售渠道。這對于農戶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產量、質量與銷量的三重收獲。給農戶提供了更多有關農業發展的思路。
回望調研整個過程,書寫農業發展新模式
此次調研,收獲頗豐,不僅是心理上對于農業的改觀,對農業有了直觀的認識,在幫助農戶發展綠色農業等方面也有了不小的啟發。對于大部分人民群眾來說,對于農業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農戶們可以建立一些農業采摘參觀園,方便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種植過程的同時,滿足消費者的動手欲望,增加農戶收入,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向共贏。
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增施有機農家肥,減少作物的有害物殘留的同時,還可以將此作為作物的特點,建設品牌,打響品牌效應,增加農作物附加值,使作物由初級農產品轉變為商品進行銷售,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戶提高收入。
農戶們還可以與時俱進,學習一些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克服當地自然環境的不足,在增加作物產量的同時,還可以使作物的品質得到提升。在養活一方水土的基礎上還可幫助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益處多多。農戶們還可以學習一些機械化操作,這樣一來,既可以節省精力,還可以提高作物的播種、收割效率,農戶的生產質量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