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陽7月13日電(通訊員 鄧慧玲)為響應國家全面改革綠色農業的號召,探尋綠色農業的成功發展模式,曲阜師范大學“益農長青”社會實踐隊通過網絡多方搜集信息,最終確定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農業示范區進行實地探訪,親身體會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的不同以及優勢,為農戶們著手發展綠色農業提供更多思路。
在隊員通過網絡提前了解好蘭陵農業示范區的各個功能分布區域以及所應用的各種新型農業技術之后,2023年6月24日,“益農長青”社會實踐隊伍抵達蘭陵農業示范區進行社會實踐調研。
此次實踐,“益農長青”實踐隊采用將全隊分成兩支小隊,同時從示范區的南、北兩個入口分頭實踐的方式開展社會實踐。既可以保證實踐的全面性,還能節省隊員們時間與精力,早日進行返程。
初到蘭陵園,品味好客情
抵達蘭陵示范區之后,隊長收集隊員們的證件進行購買門票。六月當值,酷暑難耐,隊員們在門票售賣大廳稍作小憩之時,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情招待。工作人員熟練地用刀把西瓜輕輕一剖,甘甜的汁水隨即流淌開來。“來來來,都來吃個西瓜解解暑!”西瓜的沁甜與工作人員的笑意在隊員們心中回甘。“嘿嘿,這瓜,甜的嘞!”隊員們一邊用手肘擦去嘴角的汁水,一邊微笑著回應工作人員的熱情。西瓜的甜,嘗在嘴里,卻也在心里悠悠回蕩。
在與工作人員們對話后才了解到,這西瓜不是從別處買來的,而是產自于農業示范區之中的!這讓隊員們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蘭陵農業示范區的農業運作機制。
探訪蘭陵園,問道農業事
進入示范區,映入眼簾的是大片大片的棚戶,高高低低,錯落而不失秩序。不僅外觀大方得體,在棚區的內部,更是別有洞天。棚區內部,采用的是全面控溫、控濕一體的智能控制系統,給農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極大程度上保證了作物的品質,使作物生長擺脫了外界的不足。園區內部還展示了眾多的先進生產技術,有如:管道栽培、滾筒栽培、無土栽培等之前在課本上才能了解的生產技術。這些農業技術,極大的避免了一些地區的環境缺陷,讓貧瘠的土地也能長出壯碩的果實,養活一方水土一方人。
與此同時,示范區內雖然建筑眾多,卻仍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觀感,一派生機與活力。與其他密集的建筑群不同,蘭陵農業示范區采用人與自然結合共生的理念,園區內隨處可見各種綠植,更是設置了百花園等功能區,整個園區內洋溢著自然和諧生機的氛圍。
告別蘭陵園,回望總結時
調研隊于24日當天啟動了返程。返程途中,隊員們紛紛探討起了當日的調研成果。依我看來,站在農戶的角度來看,蘭陵農業示范區有三點可以借鑒模仿。
一、肥料選擇
調研途中,經園區內工作人員介紹,蘭陵農業示范區采用農家有機肥為主,輔之小劑量的化學肥料。在保證土壤肥性,保障作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還盡可能降低了殘留的化肥農藥對人體的傷害,真正做到了綠色無公害。以此為特點,不僅能增加作物的知名度,增加品牌效應,而且讓消費者們安心地食用。
二、農業種植
園區內部大量采用先進技術以及技術設備,有條件的農戶在生產過程中也可以盡力嘗試使用,量力而行,由原來的人工低效率生產轉變為機械化、智能化的農產品種植。以精細化的生產取代粗放型的農業模式,為綠色農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三、銷售
如園區內展示,農戶們可以采用種養結合以及農產品最終態銷售與農作物幼苗出售相結合等靈活的銷售模式。與時興的允許個人進入園區采摘相結合,在保證作物正常出售的條件下拓寬銷售方式與銷售渠道。還可以結合網絡,進行電商銷售,聯合當地政府、主播進行直播帶貨的方式,既可以增加農產品的知名度,還可以提高銷量,幫助農戶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