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7月20電(通訊員 何翠佳)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對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破解當前農業資源趨緊、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等重大瓶頸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統一、永續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強化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科技創新方向,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改革科技組織方式,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為全面了解綠色農業基地的農業種植生產方式情況,曲阜師范大學益農長青調研隊于2023年6月24日前往山東臨沂蘭陵農業示范地進行實地調研,探究綠色農業產品全產業鏈運行模式,認識新型生產技術及硬件設施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程度并學習有機肥的選擇與施用方法,在肥料選用、生產技術的提高與硬件設施的配備上打造完整綠色農業全產業鏈,推動綠色農業的實現和發展。
深入調研基地,體驗農業科技
調研隊參觀了農業科技館和“華夏菜園”,通過向工作人員詢問,調研隊了解到,農業科技館是由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青年創業創新團隊自行設計建造的,該館是由三個智能溫室構成,1號溫室為立體管道式“水培”;2號溫室為立體槽式“基質栽培”;3號溫室是“蘭花夢工場”。三個溫室成“品”字形排列,互聯互通,渾然一體,占地面積 7360平米,總投資2700萬元。該館是一處運用了“農業4.0生態系統”標準建造的現代化智能溫室,在原有智能化溫室標準要求的基礎上,突出了光伏補光、智能水肥一體化、生物物理病蟲害防控防治、物聯網平臺智能調控等四項新技術。“農業4.0生態系統”是以土壤改良、零農殘等技術為基礎,以CPS、NFC等互聯網應用系統為技術手段,綜合相關的銷售平臺、物流平臺、p2p金融平臺,從實踐出發開展農業的第四次時代變革。
“華夏菜園”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共分為四個展廳,例如物聯網技術展示平臺,物聯網技術,就是通過利用無線網絡,使用傳輸系統,監控棚內溫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控制澆水、施肥、降溫等系統操作,來達到科學管理蔬菜生產的目的,主要體現智能化生產,使用較少的勞動量,提高生產效率,是現代農業生產的典范,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
深入實地研究,了解土地條件
通過蘭陵縣農業專家的介紹與知識講授,團隊了解到在其聯合的基礎肥料包裝中,有機肥和生物制劑所占比例較大,有機肥施用后能促進土壤良性循環,保證土壤健康,可以很好地規避施用化肥所導致的重金屬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土壤硝酸鹽的污染等問題。此外,有機肥對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滲透性具有明顯效果。化肥中不含有機質,大量使用化肥會對土壤中的團粒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從而造成土壤板結,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事實上,為了提高耕地質量,蘭陵縣早在2011年就啟動了“沃土計劃示范工程”,旨在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和水溶肥),引導菜農科學施肥,以逐步提高耕地質量。
立足當前困境,謀求發展之道
通過實地調研走訪,隊員們發現仍有部分農戶由于知識的局限性與不愿改革的守舊心理不愿采取聯合體運營銷售模式,相關負責人表示會加大宣傳力度,切實從農戶收益角度出發,吸引農戶入駐企業,擴大企業規模,此次深入蘭陵農業示范園調研綠色有機農業全產業鏈的過程中,隊員們秉持深入學習的初心,對示范園綠色農業全產業鏈,包括智慧恒溫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滴灌等生產技術;聯合體運營銷售模式;綠色有機肥的施用這些方面有了全面的認知與學習。
調研隊員在調研過程中堅持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原則,廣泛吸取農戶意見,實事求是反映農戶之聲。蘭陵智慧農業示范園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探索綠色農業全產業鏈,為其他地區農戶提供發展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