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緬懷革命先烈,傳承大別山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要求大學生結合實踐活動,加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傳承紅色基因,深刻認識紅色價值意蘊,科學把握其豐富時代內涵,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7月14日,雨后初晴的一早,安徽農業大學徽獼暑期社會實踐團踏入了金寨縣紅軍廣場。
金寨縣是“紅軍的故鄉”,也是承載著無數人思念與感恩的地方。走進金寨紅軍廣場,六個紅色場景映入眼簾:革命烈士紀念塔、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紅軍烈士墓園、紅軍廣場、洪學智將軍紀念碑、金寨縣紅軍紀念堂。
“六個紅色場景各有特色,大到浮雕的圖案,小至臺階的階數,每個設計都有隱藏的奧秘。”講解員為徽獼團隊介紹。在團隊成員們仔細翻閱了相關文獻資料后,對其中幾個紅色場景進行了實地調研和深入研討。
腳踏實地,步入革命荊棘路
在雨后初陽的照耀下,徽獼團隊走上蘊含深意的臺階。59階,代表了金寨縣有59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開國將領;50階,代表了金寨籍縣500多名團以上的革命先烈;49階的階梯,代表了1949年金寨縣的全部解放;10階階梯,寓意著金寨縣在革命年代有十萬名年輕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為國犧牲……
臺階之頂,一座由四面浮雕組成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映入眼簾。
這一座高24米的紀念碑,是為紀念在金寨戰斗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其正面鐫刻著劉伯承元帥親筆書寫的“燎原之火”四個金色大字,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大別山地區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磨滅的功績。
靜聽風聲,傾訴拳拳愛國心
放輕腳步聲,吹著微風,路過先烈的長眠地——金寨革命烈士陵園。
在每一座墓碑的背后,都藏著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有的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有的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有的是一個鄉村里勤勞樸實的農民……他們為了新中國的建立,為了人民過上好日子,拋棄了自己舒適的生活,選擇了艱苦的戰斗。他們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選擇了與敵人作斗爭。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英勇無畏的精神為后代們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他們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子孫后代。”一名前來祭奠的游客滿懷熱淚。
走近文物,感受崢嶸革命年
走過數級石板路,是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徽獼團隊成員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將軍縣”59名開國將軍的英雄風采,聆聽了這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一塊塊展板,向人們展現著一段輝煌的歷史;一行行字,記載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每一件遺物,都是戰火紛飛、戰火紛飛的年代的見證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金寨是立夏節起義的爆發地和六霍起義的主戰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四大集團軍,紅25、28軍,都是在這里建立起來的。金寨在抗日戰爭前期是安徽省抗日斗爭的主要陣地。解放戰爭中,劉鄧兩位將軍挺進大別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光榮的足跡。在民主革命的戰火中,在那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大別山上的紅色旗幟,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
豐富的史料、圖片、文字、實物,將歷史以及金寨縣革命之路的艱辛重現眼前,展廳充斥著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數十萬革命先烈為國赴湯蹈火、英勇獻身,他們的奉獻精神將永載史冊,激勵著后代肩負起時代的責任。
除了宏偉的建筑,一幕幕精美的浮雕也令人嘆為觀止。赤紅色的花崗巖石材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人物和故事,還有青松、白鶴、祥云等紋飾,象征著紅軍精神的永垂不朽。從雄偉的紀念塔,到莊嚴的紀念碑,從莊重肅穆的紅軍烈士墓到革命博物館……一路走來,一路思考,一路震撼。徽獼團隊輕輕地走每一步,生怕驚醒長眠于此的先烈們,始終保持仰視的目光,心中充滿了信念的力量。
徽獼團隊的金寨紅色之旅告下一段落,但金寨故事還在一代接著一代繼續講下去,徽獼團隊在延續紅色歷史的大道上,也會走得更穩,行得更堅定。“大學四年,一個人的成長更重要。”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試驗站站長簡少明總結。
中華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國家的魂。徽獼實踐團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堅持將繼承和創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實踐理念,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落實社會實踐,努力譜寫青春的華章。
時間:2023-07-24 作者:黃鈞裕 劉熙 尹依 來源:安徽農業大學 關注:
- 湖醫學子三下鄉,知行合一勇擔當
- 為了深入學習領會二十大精神,增強與黨同心、跟黨奮斗的堅定意志,湖北醫藥學院星火筑夢社會實踐隊來到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鎮蒿口村蒿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