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左7月13日電(通訊員:何翠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帶來了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排放的迅速增加。這種以資源、能源和環境質量損耗為代價的經濟增長,透支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巨大的環境壓力。綠色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涉及經濟、產業、科技進步和體制機制等各方面,需要長期付出艱苦不懈的努力。曲阜師范大學益農長青調研隊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展開實地調研,了解綠色發展下農業園的生產技術、生產模式,肥料使用等方面的情況,走訪調查蘭陵縣的綠色農業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了解生產規模,參觀生產技術
蘭陵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為主體,既是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也是一個集現代農業示范展示、科技成果展示、花卉苗木展示、農耕文化展示、農耕采摘體驗等多功能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它依托園區智慧農業種植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裝備制造區、農業科技研發區、休閑農業觀光區、電商物流區5大功能板塊,到長三角地區開展農業雙招雙引,引進農業裝備制造、種苗研發、精深加工、電商運營等農業項目38個,形成了完整的農業規模化生產鏈條,改變了過去的“洗洗泥去去皮”粗加工狀況,農產品附加值大幅躍升。
調研隊參觀了農業科技館和“華夏菜園”,通過向工作人員詢問,調研隊了解到,農業科技館是由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青年創業創新團隊自行設計建造的,該館是由三個智能溫室構成,1號溫室為立體管道式“水培”;2號溫室為立體槽式“基質栽培”;3號溫室是“蘭花夢工場”。三個溫室成“品”字形排列,互聯互通,渾然一體,占地面積 7360平米,總投資2700萬元。該館是一處運用了“農業4.0生態系統”標準建造的現代化智能溫室,在原有智能化溫室標準要求的基礎上,突出了光伏補光、智能水肥一體化、生物物理病蟲害防控防治、物聯網平臺智能調控等四項新技術。“農業4.0生態系統”是以土壤改良、零農殘等技術為基礎,以CPS、NFC等互聯網應用系統為技術手段,綜合相關的銷售平臺、物流平臺、p2p金融平臺,從實踐出發開展農業的第四次時代變革。
“華夏菜園”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共分為四個展廳,例如物聯網技術展示平臺,物聯網技術,就是通過利用無線網絡,使用傳輸系統,監控棚內溫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進行控制澆水、施肥、降溫等系統操作,來達到科學管理蔬菜生產的目的,主要體現智能化生產,使用較少的勞動量,提高生產效率,是現代農業生產的典范,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
接觸菜園土地,聽講肥料知識
調研隊走進菜園,講解員介紹,目前園內和附近農田使用的都是有機肥料和生物肥料,化肥已經很少使用。因為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的培肥地力作用,有機肥料中的有機質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可以發揮良好的肥力協調供應能力,土壤會變得疏松、肥沃。有機肥還可以提高土壤質量,改善土壤組成,減少養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機肥中的有益微生物還能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這樣就可以做到少打藥,如果連續多年施用,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有害生物,省工、省錢、無污染。有機肥含有維生素、抗生素等,能提供農作物所需全面營養,保護農作物根莖,增強農作物抗性,減輕或防止病害發生,提高農作物產量。有機肥料中各種營養元素比較完全,而且這些物質完全是無毒、無害、無污染的自然物質,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綠色性。
走訪調查蘭陵,學習鄉村振興方案
近年來,蘭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自身農業基礎,強基固本、擴大規模、塑強品牌、對接融合,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以產業振興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了著力強化種苗安全,蘭陵縣實施“種苗示范提升”工程,加強與國內外知名種子種苗企業、育種科研院所聯系合作,全面提升縣內種苗繁育企業育苗能力。積極推廣蔬菜種苗集約化繁育技術,全面采用全自動播種、移動式噴淋、高標準連棟溫室等先進設施設備,基本實現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
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門類相近產業,初步形成“東蒜、西菜、南糧、北果”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布局,繼續壯大蔬菜產業。并且以菜為媒融入長三角,蘭陵地處山東“南大門”,處于長三角經濟圈與京津冀經濟圈結合點,地理位置、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近年來,蘭陵積極對接長三角,主動服務融入“雙循環”,探索了以蔬菜產業構建區域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