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農 勠力同心——石大學子助推沙棘振興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精神,聚力科技支農,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沙棘產業現代化發展,7月15日,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赴九師170團科技支農實踐團一行9人歷經長途跋涉,順利抵達目的地,隨后對當地沙棘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展開“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圖1 實踐團到達實踐地
沙棘是一種生長在干旱沙質地區的多年生灌木植物,它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被譽為“北方檸檬”。近年來,沙棘產業逐漸崛起,成為了九師一七〇團職工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在實踐開始前,團隊成員對當地沙棘產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了解當地沙棘種植技術、沙棘采收現狀、沙棘收獲機以及沙棘生態產業鏈建設等方面情況。

圖2 開展沙棘技術交流會
7月16日上午,依托前期科研成果,結合團場近15年沙棘產業實際,實踐團開展了沙棘發展專題講座及技術交流會。一七〇團農發中心宋主任、當地沙棘相關企業高管、一七〇團的沙棘種植農戶以及實踐團全體師生出席本次會議。
此次會議旨在解決當地沙棘種植農藝不符合機械化收獲要求、沙棘收獲機械化程度低、沙棘生態產業鏈建設未成規模等實際問題,實踐團成員梁炳欽、翟志遠、蔡繼萌三位同學分別以“沙棘種植養護”、“沙棘機械化采收”和“沙棘產業鏈建設”為主題進行匯報。

圖3 發放問卷
會議結束后,團隊負責人王炳棚對參會人員發放調查問卷,準確捕捉一七〇團沙棘的采收所面臨的難題、沙棘種植的規模產量和沙棘產業化發展中產生的痛點。針對這些問題,實踐團帶隊老師雷金副教授就本實踐團研究成果展開介紹,對農戶提出的問題一一解答,以消除其疑慮。
本次會議的召開,深化了實踐團與當地農戶與企業的聯系,加強了團隊成員對當地實際情況的客觀認識,也為團隊之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思路借鑒。
了解當地情況后,實踐團成員認識到,只有深入田間地頭、廠房實地,才能切實摸清沙棘融合發展新模式。7月17日下午,實踐團全體成員在指導老師雷金的帶領下,前往新疆戈壁記憶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進行參觀,學習和調研。

圖4 參觀沙棘加工廠房
頭頂高懸的烈日和蜿蜒崎嶇的道路并沒有磨滅隊員們調研考察的熱情。在企業職工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深入沙棘生產前線,走過一間間加工生產廠房,參觀沙棘脫粒、篩選、清選、打包、封口等一系列生產工序。現代化的設備在一七〇團逐步建設,將原本藏在大漠深處的優質沙棘農副產品推廣到全國的廣袤市場中去。
面對一具嶄新的沙棘加工設備,該企業的職工不由地停下腳步,感嘆道:“剛開始種植沙棘時,沙棘采摘及后續加工全部依靠人工,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隨著師部和團場對一七〇團沙棘種植及農產品開發的逐步重視,大量新設備被引進,很多新廠房正在建設,相信不久的將來沙棘會成為團場一個響亮的品牌。”此番話語既反映出該公司的發展之路,也是一七〇團融入現代化設備、多舉措并舉發展沙棘特色產業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個縮影。

圖5 采摘沙棘
7月18日上午,實踐團參觀了位于市郊的沙棘生態產業園,深入了解沙棘種植、加工和銷售的全過程,在現場親手體驗了沙棘的采摘過程,收獲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對沙棘的加工工藝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為團隊成員提供了更多的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培養了大家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本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中,實踐團隊通過展開走訪調查、舉辦交流會、實地調研等活動,深刻意識到一七〇團在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中,凝聚出的“與惡劣氣候頑強斗爭,與健康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沙棘文化,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練就過硬本領,把創造力轉化為生產力,要像沙棘一樣,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懼艱險,勇往直前,克服逆境,茁壯成長!
(文章:趙耀博 王炳棚)
(圖片:王炳棚 翟志遠 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