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赴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緬懷革命烈士,喚醒紅色記憶
多彩大學生網宣城7月10日電(通訊員 丁潔 孫睿 劉艷萍)“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歷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7月11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皖南紅色實踐調研”團隊在徐君老師的指導下,第二站來到了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城郊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探究鐵軍精神深厚根基,重走鐵軍路,學習傳承堅忍不拔、眾志成城、相忍為國的鐵軍精神。
茂林鎮和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于安徽涇縣。皖南事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全面有計劃的武裝起義,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勝利。在這場運動中,新四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皖南事變也是中共組織的第一粒軍政合一的基層政權的開始,推動了當時的政治和軍事革命。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的建立,是對新四軍在歷史上作出的杰出貢獻的最好見證,更是對英烈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好傳承。
11日下午三點,實踐團隊抵達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稍作整頓后,實踐團隊隨著講解員的步伐,開始了重溫鐵軍精神之旅。進入陵園后,從廣場右轉,是一條五十米長的神道,該神道有九十級臺階,寓意著當年九千新四軍將士分成三路縱隊東進抗日。實踐團隊們拾級而上,通過莊嚴的神門便來到了主碑紀念廣場,主碑紀念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憑吊廣場和無名烈士墓組成。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巨大的黑色磨光花崗石碑,上面鑲嵌著鄧小平同志“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碑身弧形,舒展高聳,以簡潔巨大的形體象征著先烈們磊落坦蕩的胸懷和崇高偉大的獻身精神。巨碑下方是一尊漢白玉雕刻的花環,它凝聚著老區人民和后人對死難將士的深深哀思。”講解員這樣說道,實踐團隊也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更加深刻具體的了解到新四軍烈士的崇高與無私。從山頂俯視,主碑紀念廣場和外圍的花圃組成一個獻給烈士們的巨大花圈。在四周的白色紀念廊內,鐫刻著《新四軍軍歌》、周恩來題詞及碑記等歷史文獻。實踐團隊成員們隨著講解員的步伐,認真參觀,仿佛先烈們英勇犧牲、奮起抗戰的畫面就在眼前,成員們均感觸良多。
隨后實踐團隊成員們為死難烈士敬獻花圈,瞻仰了革命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碑。實踐團隊隊長馬熠坤同志帶領全體成員于廣場紀念主碑前重溫入黨宣誓儀式,全體成員在陵園紀念廣場列隊站齊,在皖南事變革命烈士紀念碑的見證下,面對鮮紅的黨旗,堅定地舉起右拳,以鏗鏘之聲重溫入黨誓詞,以此表達自己緬懷先烈、對黨忠誠的決心。
皖南事變無名烈士墓及碑廊位于紀念主碑之后,與紀念主碑緊緊組合在一起。從紀念主碑兩側入口緩步前行,便進入皖南事變無名烈士墓墓室。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黑色花崗石墓池,墓池中安放著潔白的大理石石棺,直徑七米,寓意先烈們在事變中浴血奮戰七晝夜,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而怒臥沙場。墓池后面是祭壇,圓形祭臺上燃燒著長明不息的火焰,象征先烈們的生命之火永不熄滅。墓池上方是一個直徑三米的圓孔,光線從天空中垂灑下來,更增添墓室中莊嚴肅穆的氣氛,象征著先烈們雖然壯烈殉難了,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卻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光照千秋。
往下面參觀的是碑廊。碑廊是為了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六十周年,由中共涇縣縣委、涇縣人民政府于2000年興建,2001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的重點紀念工程。碑廊,是從征集到的200多幅書法精品中遴選出來的64幅寓意深刻的珍貴墨寶,共分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新四軍老戰士題詞、著名將軍題詞、外國友人題詞四大部分。碑廊題詞表現了作者對死難將士的沉痛悼念之情。正如后記中寫道:葉項遺墨,有浩然正氣、殉道精神;戰友哀思,見老驥壯志,云水情懷;領袖題詞,則登高望遠,繼往開來。
“在茂林之東,巍然屹立的東流山,懸崖峭壁,山高林密,幽谷邃深,雄峻瑰麗,左右曲澗流泉,環繞田疇,景色秀麗。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戰士在這兒浴血奮戰了七天七夜,抗擊國民黨頑軍。”雖然先烈們已經壯烈國,但他們奮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閃耀在皖南的千家萬戶,先烈們的光輝業績將永遠成為皖南人民心底的豐碑。經過此次重溫之旅,實踐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學習傳承跟黨舉旗的堅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鋼鐵意志、堅忍不拔的頑強作風、眾志成城的赤誠團結、相忍為國的博大胸懷、步調一致的自覺紀律的鐵軍精神。
時間:2023-07-14 作者:丁潔 孫睿 劉艷萍 來源:合肥工業大學 關注:
- 公益服務團隊走進天門盧市小學
- 7月4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體育賦能公益志愿服務團隊10名志愿者,來到天門市盧市鎮盧市小學,開展2023年“希望家園”工程。服務
- 07-14
- 追溯文房雅趣,一覽古韻風華
- 近日,“旌”彩漫呈——合肥工業大學赴旌德縣“探尋鄉村致富之路,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安徽旌德縣白地鎮宣硯文化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