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蘇南模式溫州模式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差異及其對經濟的影響,蘇州大學“賡續文化基因,書寫江浙經濟新篇”敬文江南文化融合實踐團從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開始尋訪舊時蘇南模式的記憶。蘇南模式最早由費孝通老先生提出,因此實踐團將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南村的費孝通江村紀念館作為尋訪的第一站,探尋蘇南模式的文化基因。
賡續文化基因 尋蘇南模式之典型
實踐團走進費孝通江村紀念館,領略費孝通探訪27次的江村發展史,從土地改革開始,農民開始擁有土地,再到合作化時期農民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農民開始集體耕作,分配工資,開始有了集體經濟的影子。之后的改革開放時期,鄉鎮企業漸漸興起,多家繅絲廠、絲織廠開辦,逐步發展為民營企業,以集體經濟為主導,在廟港片區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體的企業群,在七都片區形成了以光電纜制造、有色金屬加工為主的優秀企業。見微知著,蘇南模式最核心的特點——集體經濟,在江村的發展史上可見一斑。在集體經濟制度的引導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民營企業,蘇南模式的規模不斷壯大。
賡續文化基因 尋蘇南模式之根脈
實踐團同時走進單獨陳列費孝通老先生生平的展館,進一步了解費孝通老先生提出蘇南模式的起源。1983年費孝通教授撰寫的《小城鎮·再探索》中有:“蘇、錫、常、通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是大體相同的,我稱之為蘇南模式。”蘇南模式首次提出。這也為1990年費孝通與江澤民同志會面時提出:以上海為首,江蘇浙江為兩翼,長江為脊的長三角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三十多年過去了,蘇南模式的星星之火,得以變成長三角地區如今的燎原之勢,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
團隊指導老師、基礎教育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郭才正老師表示,實踐團隊立足蘇南模式的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深挖文化基因,更好的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致力于學以致用、守正創新,展示了敬文學子的青春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