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故鄉,將軍搖籃,一種紅色精神在這里,代代相傳。一鎮十六將,千古的傳奇,獨山鎮里每一寸都有將軍們的足跡。來到這里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紅色血脈的傳承。
南京財經大學紅色血脈尋訪團的隊員們,在網上了解到獨山鎮紅色小鎮的美譽,來到獨山鎮采訪各英雄烈士后代,在六安市獨山鎮的淠水河畔的農田里,遇見了胡正先老將軍的次子,采訪了胡正先老將軍的生平以及對他們這下一代的影響。
胡正先,12歲參加革命,先加入共青團,為紅軍放哨。后被安排到通江總部學習無線電,先后參加了遼沈、平津、解放海南島等著名戰役,負責信息收集工作。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風雨兼程的長征路胡正先老將軍的次子向我們講述胡正先早年經歷:“因為年紀比較小,跟著紅軍,一起經歷了很多。他跟隨的部隊屬于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地生活了幾年,然后從四川長征,三過草地,兩過雪山。”

短短一段描述,就將一個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隊員們面前,作為共青團員,他積極主動,不畏艱險,堅決學習紅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誓要跟著紅軍長征到底。
電波將軍,無名英雄“他三八年以后到了延安,進了軍委二局,這是一個通訊的單位,屬于情報部門。他在延安的時候,就收聽情報,后來從延安到了東北,他們又配合林彪將軍,向他匯報情況。”
胡正先本是個外行,對無線電這些完全不懂,卻因他認識352個漢字而被選去當無線電報務員進行培訓,他就憑毅力一點點硬啃,才能在之后完美地完成了每一次上級布置的任務。

隊長孫羽竹通過搜集的資料向大家介紹:“胡老先生為部隊指揮作戰、通信聯絡等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而被稱為‘電波英雄’。”
家風不是言傳,而是身教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熱愛黨和國家,這些都是胡正先老將軍的孩子們從其父親身上傳承下來的優良家風。
“對我們來講,這一點很明確,就是熱愛我們黨,堅定信念。永遠跟著黨走。這個堅定的信念,我覺得他給我們的教育很明確,讓我們心里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隊員們頻頻點頭,通訊員金燦說到:“我們應該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積極相應國家號召,永遠相信國家,相信黨。”

同時,東平老先生也鼓勵大家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斗士身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從容氣度:“我父親受邀去開學第一課,結果手稿忘帶了,他在臺上才想起來,云淡風輕的。人家還以為,這么大年紀的老爺子,還能脫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