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紅色革命根據地坐落在大別山的臂彎里,著名的六霍起義就是在這里發生的。這次起義使皖西成為鄂豫皖地區革命斗爭的重要策源地。
在這樣一個“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紅色革命老區,南京財經大學紅色血脈尋訪團聯系上了獨山鎮著名革命烈士吳干才的后代吳家俊,希望采集紅色故事,傳承紅色血脈。
吳干才是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六霍起義重要領導人。吳家俊是吳干才的曾長孫,于198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紀委書記,現任獨山鎮政協聯絡員。
烈士碧血今難忘在吳家俊的介紹中,吳干才不懼時局艱難,早早入了黨,在1927年擔任了中共六安特別支部書記,受中共中央直接領導。
“他們那個時候的辦公,都是比較秘密的,因為黨的組織,那就還是在比較秘密的在辦公,流動性比較大。他在國共合作期間,擔任過、出任過六安教育理事會的委員長,就利用教書的身份和國民黨接觸。”

在這樣生動的描繪下,一個質樸熱烈,滿懷理想的年輕革命黨人躍然而出:他曾參加過安徽獨有的革命隊伍“摸瓜隊”,秘密鎮壓作惡多端的土豪劣紳。
然而,獨山起義后,敵人瘋狂反撲,三區遭到嚴重破壞。吳干才在與黨內同志于郝家集整頓恢復黨組織時,被圍捕、殺害于獨山。敵人割下他的頭顱于獨山城門“示眾”。吳干才三天后才偷偷將愛子的尸首帶回。
與吳干才烈士同樣拋灑熱血的,在獨山鎮里有遺骸的就有3092位,吳家俊給隊員們指向獨山東南的一角,那里是六霍起義紀念塔和無名烈士陵園,是鎮民們于06年籌錢建立。
家風誠懇永流傳吳家俊提及到疫情期間的付出時,他非常驕傲:“我當時負責的街道,街道居委會在2020年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家感染了新冠,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沒有必要往后縮,祖輩不怕犧牲,我也要直接沖在前面,對吧。”
當人民群眾在這樣一個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吳家俊更看重自己作為一個黨員的身份,按照黨的要求,可以犧牲自己,奉獻社會。
子女教育更重視吳家俊在女兒小時候,常常把一鎮十六將的故事,積極以黨中央為中心做事的思想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太小,還不能接受自己父母工作如此辛苦,女兒會問:“你的辛苦,你換來的是什么?”吳家俊笑著回憶。但是,夫妻倆告訴女兒:“通過我們一代一代的不斷的工作、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現在的生活,你們下一代的生活,可能比你們更還要好一點,那也通過你們不斷的傳承和努力。”
隊員金燦回憶往事,笑著告訴吳家俊:“其實我小時候也不懂,但是我父母只會說大道理,如果也有這么豐饒的紅色土壤,這么多紅色故事,其實我會更理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