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精神,2023年2月19日至2月24日,廣東財經大學“流火興農”隊開展了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期間我們來到了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以了解當地各村落土地流轉模式為目標,與村委和村民進行了大量的交流訪談,以期為當地土地流轉模式的完善以及鄉村振興盡一份力。
活動期間,調研隊伍深入惠州市博羅縣的圍嶺村、周袁村、馬田村等地開展為期3天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隊員們以三人為單位組成調研小分組,通過村委訪談、村民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多方面了解農村內的農地流轉情況,探究農戶代際差異對農地流轉意愿的影響機理。
調研活動開展前,隊員們提前聯系到相關的村委干部,并進行村委訪談,了解該村農地流轉的總體情況;隨后的調研活動中,隊員們深入農村,朝氣蓬勃的面膜以及開朗大方的對話讓村民們倍感親切,積極配合了隊員們的問卷調查。本次調研取得了多個村委會的相關干部的耐心解答及村民們的積極回應,共收集了村委訪談問卷3份以及村民問卷100余份,同時收集了農戶對于農地流轉意愿的調研信息,有利于進一步對該縣土地流轉情況的研究。
調研團隊了解到,惠州市博羅縣群山環繞,村莊大多坐落于山腳下,團隊沿尖峰山腳前往村莊開展調研。當地風景優美,低頭是成片的黃燦燦的油菜花田,抬眼是云霧繚繞的尖峰山。在村委訪談中了解到,博羅縣農地較多,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農地流轉工作,守住耕地紅線,保護糧食安全。且博羅當地有農村產權流轉平臺,土村中地流轉工作主要由村委或合作社統一組織將連片農地大規模發包。承包企業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如圍嶺村的百畝葡萄園、馬田的金線蓮種植基地。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村中撂荒土地較少,成片規模的土地主要由企業承包,而細碎的農地則由村民自行耕種,村集體會給每位村民下發幾分的自留地,耕作的多數為年長者,年輕勞動力大多去城鎮務工。依托土地流轉的發展為農民增添了一份收入,也有效解決農地撂荒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在在此次社會實踐調研中,“流火興農”隊不僅對不同地域的土地流轉模式的多樣化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更是近距離地感受到新時代農村發展所處的困境和阻礙。在與各村的村民進行走訪交談的過程中,“流火興農”隊的每一個隊員都不辭辛苦,設身處地地體會到每一位村民的高興或不易。也只有這樣,青年學子才能夠更加無畏地投入鄉村振興和祖國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