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學子:賡續立屯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活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對其中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古有愚公移山志,今有立屯鑿山魂”。馱堪鄉道念村立屯坐落于天等縣東北部,地處四面環山,交通堵塞,立屯群眾生活艱苦。1973年起,三代黨支部書記帶領立屯群眾,一代接著一代干,開啟一場曠日持久的逆天出山之戰!歷經24個春秋,鑿通一條長到460米,通往幸福生活的隧道,圓了幾代人的出山夢,鋪平脫貧致富之路,孕育出“寧可苦其心志,不可苦其心志”的立屯事跡。為更深入了解立屯事跡,延續立屯精神,使立屯精神更加融入鄉村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化學與藥學學院起航隊成員梁欣怡于2022年2月13-14日前往天等縣道念村立屯開展"賡續立屯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的實地調研。
立屯精神紀念館設為廣西第二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團隊成員剛踏入紀念館,了解到立屯事跡包含三個時代的內容,一是隧道開挖時代,全力挖山鑿洞;二是“八七”攻堅時代,發展“五小”產業;三是精準脫貧時代,聚力精準脫貧。走進紀念館映入眼前便是"艱難困苦,窮則思變”,在紀念館的解說員講解下,團隊成員了解到立屯昔日生存處于五難困境“行路難"就醫難"耕種難“飲水難"住房難”狀態。但立屯人不愿意屈服于自然所帶來的束縛,為了改變此困窘,立屯群眾共同決定向大自然發起了挑戰。1973年,時任立屯黨支部書記的趙德清帶領立屯群眾在崇山峻嶺中開展斗爭。利用簡單的鐵鎬、鐵錘、鋼釬、馬燈等工具鑿山,開啟了艱難奮斗的鑿山之路。歷時24載,終于鑿出通往幸福的道路。創造出"不愿吃苦,寧愿苦干"的獨具立屯群眾精神。
立屯精神,筑夢小康。到“八七”攻堅時代,在講解員的解說下成員了解到立屯人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資源開展"五小"項目-小果園,小菜園,小池塘,小養殖場,小加工廠,立屯人靠自身智慧,不斷提高自身經濟收入。踏入精準脫貧時代,采取“1+4模式”推進天等縣脫貧攻堅。通過立屯黨支部、黨員的引領、帶頭下,立屯群眾繼續懷著不苦熬,寧苦干的立屯精神走向脫貧致富之路。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及社會各級的幫助下,建成符合當地特色的"扶貧車間”,打造特色果品產業鏈,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發展當地種養殖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等等,立屯于2017年成功脫貧摘帽,踏上小康之路。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還需要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和成果鄉村振興工作。奮力前行,跑向更美好、更幸福的未來!
了解完立屯精神紀念館,團隊成員走進立屯隧道,切身感受立屯群眾在鑿山挖洞過程中所克服的巨大困難,更加深入感受到立屯群眾自力更生、堅持不懈、“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在隧道里,每隔一段距離,可看到隧道石壁上擺放著當年立屯人鑿山使用不的工具,鐵鏟、煤油燈、飯碗...立屯隧道,裝載歷史,也見證著未來。
走了460米,豁然開朗,大片綠色植物在前方搖曳,似乎在歡迎著你的到來。再走幾步便看見-棵茂盛的大榕樹,這顆榕樹見證著立屯群眾和立屯村莊的變化。大榕樹下的無數名黨員在這里重溫入黨誓詞,學習立屯先輩堅韌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學習立屯人民“寧可苦其心志,不可苦其心志”的艱苦奮斗精神。再走入便看見煥然一發的村莊,干凈寬敞的道路,整齊排列的房屋,村莊基礎設施齊全,生態環境美,和諧鄉風。
走出立屯時,團隊成員重走當年立屯群眾未鑿山時所走的出山路,親身感受到地貌的崎嶇蜿蜒,領略到立屯所處四面環山獨特的位置,在爬山途中深切體會到立屯人用血水與毅力聚集“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立屯故事,見證歷史,記錄當下,承載未來。立屯精神的力量生生不息。立屯人用行動展示出巨大正能量的立屯事跡,深刻體現出"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共產黨員意志。
此次活動,更深刻領略到黨員先輩們的精神,明知前方艱苦困境,但卻起著引領帶頭作用,并不斷鼓舞著群眾們打破困境,瞠出屬于自己的幸福道路。青年作為國家的未來棟梁,我們要向立屯前輩學習立屯精神,學習他們再接再厲、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不斷發揚立屯精神事跡,勇于當擔時代賦予的使命,不斷砥礪前行、踔厲奮發,跑出屬于青春速度,同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滿懷夢想。大步向前,創造屬于青年人的未來,續寫新的篇章!
新時代青年應運用青春之力,懷揣立屯精神,不斷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發展道路,擔起鄉村振興之重則。
時間:2023-03-06 作者:梁欣怡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