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和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創業,這在活躍地方經濟,帶動社會發展的同時造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愛,學習成績大多差于非留守兒童,且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為此,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志愿者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空巢’不空,心有暖陽”寒假社會實踐活動。本次社會實踐,隊員們通過開展公益課堂等形式,為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等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執拗,寡言少語,在公益課堂上很少進行互動,給教學活動增加了不少難度。在社會實踐的初期難以進行溝通,通常一句話詢問多遍都得不到回答,不敢開口說話,怕錯怕羞。在經過長時間耐心的交流引導之后,他們愿意進行一定的互動,但是以肢體語言為主,即使出聲也是細若蚊吶。同時在交流引導時需要注意語氣語調和音量。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相較于其他同齡的孩子缺少自信,更加敏感脆弱。在通過進行一定的語言鼓勵、物質獎勵等操作后,他們會慢慢敞開心扉,配合教學活動,與隊員們進行互動。

留守兒童由于長輩的溺愛,存在嬌縱,偷懶等問題,這些也是導致他們成績與其他同齡人有區別的原因。在實踐中發現,即使是對自己掌握的知識,也會因為想早點出去玩而將題目空著,并且不接受提醒,遇到事情只會用哭和大喊大叫來試圖解決問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現在家校聯動的作業比較多,長輩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經常會導致留守兒童作業完成的不及時,被老師責怪,同學嘲笑。并且在面對他們的無理取鬧、成績落后的等問題,只會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留守兒童的脾氣急躁,易爆易怒。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在花建議通過現在多元的溝通方式,增加親子溝通的次數。父母要了解和掌握親子溝通的技巧,對孩子多鼓勵、多稱贊,給孩子拒絕的權利,并且建立長期的雙向溝通,提高溝通質量。適時也可以采用書面語言溝通,讓孩子能夠暢所欲言。專注于使孩子產生被關愛被接納的感受,激發孩子主動與家長分享情感和思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