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時間銀行,探索養老新模式
實地訪談——在志愿者的角度走進“時間銀行”
“張阿姨,我來看你來了,您這兩天身體沒有不舒服吧?”50歲的志愿者林某來到文湖社區獨居老人張老家,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后,走進廚房打開冰箱,看看老人日常的蔬菜是否短缺。
這是林某報名參加的微信公眾號中“一對一”定期幫扶服務活動中的一項。志愿者將會通過在微信小程序上的“任務打卡”來確認參加了志愿活動。“我負責社區六位長期臥床的老人,還有幾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我每天都要上門一趟,都成了習慣。”林某說。
“時間銀行”是借鑒商業銀行的儲蓄模式和管理方式,鼓勵低齡老人和其他志愿者為社區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服務時長可以儲存,未來需要別人向自己提供服務時,再用這些儲存的時間進行兌換。服務積分可在積分兌換商城兌換實物或服務。
“我們將‘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組織引導低齡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切實發揮‘夕陽余熱’,特別是志愿者的‘互助式為老服務’,鼓勵有能力的老人幫助困難老人,能自理的老人幫助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實踐隊員采訪時林某這樣回答道。
“自從社區開了‘時間銀行’,大家的積極性更高了,社區很多人也都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青年志愿者蔡某說。
“我參與志愿活動,當時也是受到周圍熱心人的感染。” 青年志愿者蔡某說,在這里儲蓄的不僅僅是時長、積分,還有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的快樂、團結與溫暖。
“時間銀行”這種互助養老模式,不僅激發了大家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鄰里和諧。通過一定的社會活動發揮余熱、挖掘潛能、實現個人價值,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
“其實我們當志愿者就想著能助人為樂,并不在乎積分。” 文湖社區好大媽志愿者霍某說,這是一種幸福,一種快樂、一種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溫暖和感動。
宣傳普及——講解時間銀行基本知識
對于一些有意實踐“時間銀行”這一理念的志愿者們,實踐隊員向他們講解了時間銀行的基本知識以及國家和當地對于時間銀行的政策以及展望,并向他們提供相關途徑進行一系列的實踐。之后實踐隊員為有持續發展意愿的經營者留下了聯系方式,希望他們日后如果有相關的問題,可以與實踐隊員進行交流。
在貨幣經濟中,人類活動中原本的“社會性”消失殆盡,一切活動幾乎完全貨幣化,居中流通的是“錢”,而非“人情義理”,以至于道德崩壞、社會連接消失,“認錢不認人”、“人情淡薄”、“向錢看”,這樣的“去社會性”及商品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但真正維系人性與生活的基礎,應該是互助的社會,而非競爭的經濟。時間銀行的出現使得上述現象得到改觀,基于時間的積分交換找回了分工交換原本應該具有的“社會性”。時間銀行認為每個人都有價值,人只要有一口氣,就可以通過服務他人獲得在社區中可通行的積分,讓自己無法市場化的價值得以體現。這種設想如今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到包含養老、社會服務、貧窮小區的維持與發展。為強調時間積分的社會性,鼓勵使用而非貯藏,這樣的積分取得與使用都強化了人際交流、社區鞏固的功能。
時間:2023-02-22 作者:林燁欣 來源: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關注:
- 深入群眾家庭,探索養老新模式
- 在人口老齡化如此嚴重的今天,在生育主導性人口負增長的今天,我們國家的養老壓力不斷增大,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成為積極應對人
- 02-22
- 關于時間銀行調查研究
- “時間銀行”引入中國已有十多年時間,公眾對于“時間銀行”的認知狀況直接關系到“時間銀行”的進一步推廣。結果顯示,非常了解的僅占
- 02-22
- 聚焦時間銀行,探索養老新模式
- 在貨幣經濟中,人類活動中原本的“社會性”消失殆盡,一切活動幾乎完全貨幣化,居中流通的是“錢”,而非“人情義理”,以至于道德崩壞
-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