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脈,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22個省直部門出臺20條措施,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全面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級、分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為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情況,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同尋常,“遺”心“遺”意實踐隊隊員于2023年1月5日走進泰安市師曠琴院了解“七弦泠泠,傳響千里”的樂圣非遺文化。
善彈者善斫,學會撫琴才知道想要什么樣的琴音
1月5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泰安市師曠琴院,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實踐小組并引領隊員對研究院進行參觀。研究院內陳設古樸典雅,設有練琴房,展示廳,交流廳,公益課室等,亦有眾多古琴傳承歷史的介紹。一床用心雕琢而成的古琴,經時間的沉淀,在撫琴者的手下彈奏出美妙的音符,每一根琴弦,每一處凹陷,每一個轉角……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在每一個音符的跳躍間,那一份獨屬于匠人的情懷都能讓人溫瀾潮生。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實踐隊員得知傳承人唐海霞系統地繼承了祖輩傳統的風格技法特征和獨特的風范氣度,經過三十年春秋的藝術實踐,尋訪各地古琴大師,形成了獨有的琴風,現有千人跟她習琴。她制作的“樂聖師曠”品牌純手工師曠式古琴,以其音質松沉蒼古、曠遠峻潔、冷冷清亮以及品質上乘,在古琴業界嶄露頭角。在沿襲、繼承、創新中發展,讓古琴在中華民族樂器寶庫里的一朵奇葩發揚光大。
在參觀過程中,接連有學生撫琴,泠泠琴音吸引了實踐隊員的注意,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介紹,不同于流行音樂,韻味悠長的琴音融合了新時代的特色打破了隊員對傳統藝術的認知。實際上,傳承人不僅傳承斫琴技藝,讓古琴古老的音符,穿越時光的阻隔,傳誦至今,成為我們今天仍舊追憶的歷史財富;還為傳承師曠古琴斫琴技藝,注冊成立“師曠古琴文化藝術傳播(山東)有限公司”,建有師曠琴院和師曠琴坊,琴院公益推行古琴藝術,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用傳統文化精神及生活美學空間來體現自然和諧的生活美。
審視時空維度,利用數字媒體讓文化浸潤人心
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唐海霞經常外出交流斫琴技藝,與國內著名斫琴師宋增霖等建立合作關系,走南闖北尋琴緣,用斫琴師的情感和視角,觸摸與審視古琴的時空維度,創作出的有溫度的精品。一門傳統手藝,能夠連續傳五代,需要的是一種堅持和執著,有時甚至是像沙漠中的獨行者,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能沉下心來刻苦鉆研的精神。當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師曠古琴也運用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渠道傳播,實現了線上線下傳播教學二者并行。談到疫情對線下教程的影響時,工作人員解釋到,“除了傳統的線下公益課,教學課,研究院也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等各大流媒體軟件正常開展學習活動,以考級為中心的學員更是盡力不落下每一階段的課程,師曠古琴琴院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看到切實的數據與獎章牌匾,實踐隊員不禁感嘆師曠琴院對非遺的傳承與弘揚在新時代做出了表率。
隊員們還了解到研究院充分利用公眾號宣傳平臺,關注樂圣師曠古琴公眾號即可足不出戶聆聽琴音,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古琴的情感愈發濃厚。這種形式能夠讓非遺的“厚家底”乘上“新引擎”,以雅俗兼具的形式浸潤人心。實踐隊員對此贊嘆不絕,表示這樣的形式不僅廣泛激起人們的學習和了解的興趣;更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在表現為少數個人或少數專業機構的壟斷傳承,不再是從上而下的統領,而是全體用戶參與享受的精神營養。
非遺“活”起來,更要“火”起來
隨后,工作人員向實踐隊介紹,琴坊建有古琴生產標準車間 16 間,具有國內完備的斫琴工藝流程生產線。積極開展師曠古琴斫琴技藝的研究和撫琴技藝的琴會雅集,致力于古琴藝術和雅樂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注冊“樂聖師曠”“ 樂聖師曠琹院”“樂聖師曠琹坊”商標, 以“斫圣人之器,由藝進乎道”的工匠精神,爭創著名商標品牌。此外,傳承人努力打造一個集古琴制作、展示、銷售于一體的古琴文化產業樣板,體現古琴文化產業智慧和力量,作為弘揚古琴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創新、發展的平臺。整合出一個全面代表古琴文化產業和文化高度的“樂聖師曠”品牌。打造一個具有古琴文化特色的古琴斫琴產業空間,聚集國內著名的斫琴師,利用村內空閑的院落房屋,形成一個面向全國的古琴小鎮。讓承載古平陽歷史文化符號的師曠古琴,成為新泰的另一張文化名片,實現非遺“活”起來。
目前,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文化傳承人將師曠古琴文化傳播至九州四海,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情況下,師曠古琴采用更方便、更有效的媒體形式來普及傳統文化。加之幾代傳承人深受稷下學風、洙泗講學的熏陶,又有師曠論學的影響,加以學藝悟性強,家風醇厚,祖輩講究技藝傳承、文化沿襲,師曠古琴文化遺產在2017 年 4 月被新泰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 年 3 月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傳承人,唐海霞在2019 年 10 月被新泰市確定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師曠古琴傳承人;2020 年 11 月被泰安市確定為第四批泰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師曠古琴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獲”山東手造十大名師”等榮譽稱號。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師曠古琴結合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了非遺“火”起來,促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走穩傳承之路。
“師曠之聰”聞名于后世,出于對樂圣的景仰,泰山東麓的區域,流行“師曠式”古琴。新泰師曠古琴制作技藝,有記載起源于清同治年間,生于穆宗同治1868年的第一代傳人開始,到清光緒15年的第二代傳人就小有名氣。在新時代,古琴文化底蘊濃厚,數字化新媒體發展勢如破竹,實踐隊員在此次實踐活動后對古琴文化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并深刻認識到了數字媒體對推動非遺文化傳播起到的重要作用。為釋放文化底蘊,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實踐隊員們將繼續關注非遺文化將文化的“厚家底”轉化為新媒體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