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濱州1月6日電(通訊員 李玉佳)為更好的探究縣城在城鎮化中發揮的重要地位與作用,1月6日,曲阜師范大學“日新月著”社會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堤圈村進行線上采訪和實地調研。
縱觀古今,中國一直是郡縣社會。古有《史記》記載:郡縣治,天下無不治。進入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引領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政策的不斷落實,鄉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各地鄉村縣城也隨之轉型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處,也是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連接點,更是實現共同富裕重要的承載地。因此,深入農村,調查農村及其周圍鄉鎮的變化,從而進一步了解縣城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就十分有必要。
實踐隊員進入堤圈村后,首先向村支書了解了村落的基本情況。堤圈村,地理位置位于鎮政府西南3公里,海天大道以北,總人口1410人,耕地面積1500畝,與中管區、南管區、北管區相鄰,瀕臨徒駭河,自然環境優美,地理條件優越。同時,該村有6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尊師重教,人才輩出。堤圈村更有漁鼓戲、鴛鴦嫁老雕、徐氏中醫正骨、泰山奶奶傳說等民俗文化,這些都為堤圈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村莊附近有冬棗生態旅游區、秦口河水利風景區、沾化區博物館等旅游景點,有冬棗、白山羊、蝦皮等特產。

圖為堤圈村街景。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李玉佳 攝
隨后,實踐隊員深入堤圈村,實地考察了堤圈村的基礎設施與環境。堤圈村內分布著多個文化健身廣場,能最大限度的滿足村民娛樂健身的要求。同時,村落內部衛生院,村委會位于村內,設施齊全,有人員輪值值班,保證村莊人民的醫療衛生以及生產生活問題能夠得到最及時的解決。尋繞四周,實踐隊員發現,近幾年,堤圈村不斷發展,修建了柏油馬路,建立了家紡紡織基地。不僅有利于村落的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更有利于村落產業的發展與對外聯系。
鄉村環境的有效改善,設施體系的不斷完善,歷史文化和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公共服務供給的不斷強化,都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打下堅實基礎。堤圈村的發展重在加快完善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推進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新實踐,打造綠色低碳城鄉空間,推進生態價值的多元化轉換。在對村民的采訪中實踐隊員也得知,雖然堤圈村生態環境良好,特色產業發展勢態良好,不少村民在經營相關特色農產品產業,但是在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部分產業向縣城進行產業轉移,村民也會向縣城或者大城市外遷,以獲得更好的產業發展前景和生活條件。
圖為實踐隊成員對村民進行線上采訪調查。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李玉佳 攝
隨著縣城條件的不斷發展,縣城對周圍村莊居民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大,像堤圈村這樣向縣城轉移的人口將會越來越多,這給縣城城鎮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機遇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挑戰。對于縣城來說,核心問題有四個:第一,縣域城鎮對人才吸引力不足相對于較大城市,縣域城鎮人口聚集能力較低。縣級城市對精英人口吸納能力不足。在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員大多數選擇留在就讀城市或更大的城市,較少回到縣級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精英也大多進入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大中城市。第二,現有發展模式較難持續,縣域經濟轉型壓力較大。縣域經濟傳統產業占比高,產業層次相對較低,競爭力不強,形成城強產弱的局面。第三,縣城設施供給能力有待提升。近年來,雖然城市建設取得突出成效,但相對于快速集聚的人口,設施配套仍有不少缺欠。第四,公共資源配置城鄉不均衡。類似于教育資源“鄉村弱”和“縣城擠”的矛盾仍然存在,在縣域內公共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不均衡狀態仍較突出。這些問題都亟待政府解決。

圖為沾化區縣城居民休閑場地。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李玉佳 攝
展望未來,縣城發展之路漫漫,但當黨員與群眾的信念的點點星光,匯聚成炬火,展現出偉大的中國力量,我們又何懼未來漫漫,前路茫茫。我們堅信,隨著政府做強做實縣域優勢和特色產業堅持走“產城一體、融合發展”道路,積極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縣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積極發展新業態,推動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良性互動、協調并進。并且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與品質提升與城鄉融合發展。定能賦予縣域更充分的自主性、更充分的政策轉化權、更充分的資源整合權,整體謀劃推進縣、鄉村發展,實現功能銜接、優劣互補。從而促進城鎮化的不斷發展。
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隊員通過對堤圈村的實地調研走訪切實了解到了新時代中國農村的嶄新面貌和縣城在推動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必要作用。這也激起了實踐隊員們的深刻思考和交流討論。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實踐隊員們相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縣城發展之路雖然遙遠,但只要當代青年懷著希望,堅定地跟隨黨走向前方,敢于翻越高山險阻,終能同鯤鵬般扶搖直上,到達成功的終點,為鄉村振興、縣城發展和國家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