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學子寒假社會實踐:尋跡面塑文化,傳承特色民俗
為尋跡特色民俗,傳承地方文化,12月19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螢火微光實踐隊”社會實踐隊員前往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文化館,通過參觀任城區文化館、根據講解員的講解,親身感悟學習面塑文化以及面塑的制作過程。
我懷著對面塑文化的好奇之心,走進了任城區文化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水滸人物的面塑作品。它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展現出了面塑文化高超的技巧。逐漸地,我對面塑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被其深深的吸引。
經過與講解員的交流我了解到,濟寧面塑歷史悠久,俗稱面花、花糕、捏面人等。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份,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各色面團。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靈巧地切、壓、刻、劃,逐漸形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據歷史記載,面塑其實是從‘食’而來,過去主要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的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孔府糕點”就是一個重要的淵源。孔府檔案中記載:清光緒二十年,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誕時進貢的面食菜單中主食占12品,其中餑餑四品,分別為:壽字油糕、壽字木樨糕、百壽桃、如意卷。代表了濟寧面塑的國宴級水準。孔府面塑以其細致、精美著稱,運河衙門面塑以古樸、概括、粗獷、豪放見長,這就成就了濟寧面塑,既有古樸、概括、粗狂、豪放的造型特點,又有長江流域面塑的細致與精美。我不僅對古人的智慧與手藝感到驚嘆,但我也產生了新的疑問,為什么如今很少見到面塑食品呢?在與講解員的后續交流中給出了我答案。
講解員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各樣新型食品不斷出現,阻礙了面塑文化的發展,人們不再以面塑食物作為禮品。其次,面塑食品制作過程較難,并沒有得到良好的傳承,于是濟寧面塑文化便逐漸由制作困難的食物轉化為了便于制作的民間玩具,在公園等公共娛樂場所均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本次實踐調研中,我緊緊跟隨講解員的步伐,切實了解了面塑文化的發展,深深的被它的神秘所吸引。在未來,我希望面塑文化可以得到重視,以當代興趣導向為切入點,結合產業化的運作,實現實質性的突破,防止民間傳統文化的流失。
時間:2022-12-21 作者:祝存昊 來源:大學生網報 關注:
- 共克時艱:社區在“疫”起
- 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社區這樣人口聚集的地方更應該重視防疫工作的開展。“訪青春故里,擎畫社區藍圖”青年志愿實踐隊伍進
- 12-19
- 強師計劃入社區,“疫”路平安送愛心
-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青年'教新才,強師'育'未來"實踐調研團成員于12月17日開展宣講課堂并次日進行實踐活動,讓社區內兒童掌握更多疫
-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