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奮發進取是先輩們用血肉,和精神締造的革命精神,而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不畏艱險則是抗爭精神的最好寫照。我們不能替代先輩承受他們所受的磨難,但他們的精神會深深在每個青年學子的內心中扎根。七月初為更好地感悟,傳承先輩精神,陜西理工大學“嶺南先鋒·生態秦嶺”社會實踐團成員們在郭宏老師的帶領下,懷著無比敬畏的心前往漢中市南鄭區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那里,成員們瞻仰了何挺穎,徐向前等烈士的革命歷史,追憶了老一輩革命先鋒波瀾壯闊的一生,透過玻璃窗看向里面的文物,仿佛看見了他們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殺敵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們“革命必勝”信念的堅定,也體會到了從這片土地上驅逐了敵人,解放了民族的興奮與自豪。參觀過后,成員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志向像革命先烈一樣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為成就中國夢奮斗。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紅色的推崇,發展了革命文化所鑄就的紅色品格,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傳統,傳承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持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艱苦創業、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接續奮斗,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高度重視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提出用好紅色文化,生動傳播紅色文化,強調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時代主旋律激揚強勁,新時代新征程奮勇爭先建功立業的精氣神不斷提振。在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所構建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態和顯著的實踐效果,為現代紅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礎。

紅色精神是需要代代傳承的,在戰爭時期,紅軍心系百姓,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紅軍是工農的紅軍”“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這樣的標語無一不向我們展示著紅軍緊緊依靠人民,人民深深信賴紅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習近平主席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人民致力于建設新的生態文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以科學的理論范疇,深邃的歷史視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為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科學指導。
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等戰役是他們抵抗外敵,不畏艱險,英勇愛國情的最好體現,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是他們對祖國分裂的不滿,對人民受苦受難的不滿,對祖國統一的企盼。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血與淚的交加,而缺少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抗爭精神,革命精神,缺少的是為人民做主的軍隊,缺少的是像中國革命軍一樣團結,可愛的軍隊,歷史的車轍印會碾碎累累白骨,也會抹除一些東西,但那段屈辱的歷史和先輩們奮起抗爭的勇氣,在革命當中突顯的精神將會像長生樹一般永遠扎根在中國這片熱土,也將像鐵釘一樣永遠扎根在每個人的心里,鞭策,回憶……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時代,進行紅色革命根據地參觀活動時很有必要的,作為青年人,我們應該用青春力量先輩的優秀思想精神延續下去。深入基層,去傾聽勞動人民的聲音,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陜西理工大學土建學院的一員,我們更應該利用專業知識在實際行動中去幫助百姓知道如何去預防地質災害,遇到災害時如何逃生,利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并結合實踐去做那些真正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愿青年人都能緊跟時代步伐,承擔青年責任,繼續為建設家鄉添磚加瓦,繼續將紅色革命基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