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20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襄遇有你”實踐團隊赴襄陽調研,本次調研內容包含襄陽古城、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實踐團隊在調研過程中了解襄陽歷史,學習先烈革命精神。同時,實踐團隊尋找了新華書店關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習總書記曾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襄陽,我們的先輩們,是我們緬懷的英雄。
登襄樊戰役古城墻,聆聽歷史回響 本次調研的第一站是襄陽古城,據襄陽老鄉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2021級研究生劉旭婧介紹,襄陽古城始建于漢,雄踞于漢水中游,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十大古城之一。這座古城在春秋、魏唐、元、明清時期屢經整修,包含會仙、魁星、獅子、夫人等樓城。襄陽古城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筑,外用大塊青磚壘砌,東、南、西三面各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常年水波瀲滟。
襄陽古城特別的樓城“夫人城”,是由東晉時期,為抵御外敵,梁州刺史朱序之母曾帶領城內婦女對這一城墻進行修筑的。古城城墻堅固,在朝代更替、局勢動蕩的時代發揮著自身特有的作用,在近代襄樊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及桐柏、陜南軍區部隊對國民黨軍發動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這座城墻記錄了了人民解放軍解放襄陽的歷史。
登上城墻,墻外護城河環繞,形成對這座城市的天然保護,江風清爽,夜色暮暮,沉寂的城墻在風中佇立,肅穆的同時又帶給人安寧。越過江面,目之所及,是一片國泰民安,熱鬧非凡的景象。
實踐隊隊長蔣政華說道,我們并未生長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反觀當今世界,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國家在遭受國際沖擊的同時,正不遺余力將我們保護得毫發無損。
實踐隊成員劉巖也有感而發,如今的安寧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輩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聽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公平正義、民主的價值觀,做一個弘揚和平、發展的有志青年。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立足當下,練就我們經世致用的本領,提升我們敢為人先的創新能力,時刻牢記我們同為中國人,我們同在一片天,同踏一片地,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應當共同守護、愛護我們的家園,熱愛我們的祖國。
訪革命烈士紀念館,傳遞紅色力量 團隊訪問了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有大量襄樊戰役史跡陳列其中。其中便有英雄團長茍在合的事跡與雕像,這位6縱49團團長在攻打琵琶山時,縱使有參謀和警衛員勸阻,仍然堅持親臨一線指揮戰斗,為掩護戰友不幸踏響地雷,年僅34歲的他光榮犧牲。館中也有襄樊戰役多位登城英雄如李發科、岳有清、馮秀林等人的英勇事跡,縱使敵眾我寡,登城英雄們也毫不畏縮,像一根屹立不倒的標桿穩穩得插在城墻上,浴血奮戰,為其他同志殲滅城墻守敵創造了機會,對襄樊戰役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紀念館中還陳列著先輩們用過的槍炮、馬鞍及一些生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革命紀念館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是弘揚紅色精神的窗口,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紀念館內多樣的設施和陳列細致生動地支持了對參觀者的思想教育,將革命先輩們的精神財富詳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觀了革命紀念館,團隊成員劉海強生出這樣一種感觸,曾經的革命先烈們用堅毅的精神和武器打倒了敵人,而面對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無數的艱難險阻,則需要我們繼承來自革命先輩的紅色革命精神與堅定的理想信念,以一種更加堅毅和決絕的態度去奮斗去跨越。
團隊隊長蔣政華也有感而發,當年的革命先輩們之所以能奮不顧身地投入斗爭的浪潮,艱苦奮斗甚至不惜獻出生命,除了對國家和民族使命感的驅動,也是有著對傳承了紅色力量的后輩的期待。我們不能辜負革命先輩的信任,肩負起身上的歷史使命,將中國建設地更加美麗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實踐團隊在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