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竹林發展,感悟共大精神
蟬聲陣陣,正值夏末初秋。江西農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赴大港林場科技興農服務團于8月16日正式出發。帶著少年志氣和科技興農的決心,隊伍開始了本次三下鄉的行程。本次行程主要圍繞共大精神和科技興農展開。隊伍在帶隊老師的領導的帶領下先后展開了實地調研,巡查走訪,知識宣講和電腦知識教學等工作。從中我們也了解到大港林場存在水土流失,竹林經濟收益下降和年齡結構不健康等問題,但同時大港林場也在場長和黨委書記土地帶領下開始發展其他經濟,如居民養蜂盛行,林場也正在為發展游客經濟建造魚塘,最主要的是林場大力發展的歷史,黨史教育培訓產業。一系列的創新發展不僅意味著林場由單一的竹林經濟向多方面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充分反映了大港林場響應新時代號召,對“共大精神”敢創新有著深刻理解。
在林場的七天里,聽著林場工和居民講述的林場歷史和故事,看著林場的發展和變化,與林場工人以心交心切實體會林場現狀,感受林場建立至今蘊含著的共大精神。我也更能體會到共大精神實為何物,有理想、守信念;不怕苦、敢闖試;愛勞動、勤耕讀;向社會、為人民。短短24個字蘊含了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開創了新中國教育史上教勞結合的典型模式,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實踐的鮮明特征,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獨特內涵。在新時代的今天,共大精神也未曾過時,它引領著人們不斷創新,奮斗,仍然是前進的風向標。我輩作為農大學子,絕不可忘記前輩艱苦奮斗的建校歷史,更不能忘記共大期間留下的寶貴財富—共大精神。吾輩當自強,不負少年華。新時代需要青年力量開辟,共大精神也需要青年弘揚。
以興農之名開啟大港調研征程。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隊以助農興農角度對林場生態環境展開調研,以足丈量,切身領略,用心感受,為推動林場生態文明建設,助力林場振興奉獻一份屬于大學生的青春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正一步一步在大港林場留下獨屬于自己的痕跡。
時間:2022-09-03 作者:陳宇欣 來源:實地考察 關注:
- 返家鄉探尋紅色遺址
- 2022年7月17日,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同心致遠實踐隊隊員來到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進行參觀,重溫這片黑土地上石油工人們的光
-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