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華中農業大學“追尋紅色青春”暑期實踐團以“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精神”為核心目的,共同參觀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重大貢獻,值得歷史銘記武昌農講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毛澤東倡議下,由國共兩黨共同創辦的一所培養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主持農講所全面工作的毛澤東懷著對中國農民運動的極大熱忱,同鄧演達、瞿秋白、彭湃、惲代英等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共同努力,指導來自全國17個省區的學生學習革命理論和農運常識、進行軍事訓練、參加社會斗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農運骨干。毛澤東籌辦主持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及其前后的革命實踐和理論思考,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奠定了初始之基。
埋頭苦干,以育人為己任這里是農講所組織教學的機構——教務處。幾套簡樸的木質桌椅上僅僅擺放著筆墨紙硯、幾套茶具和一盞煤油燈,靠墻處安放著一個書架和一個報紙架。先生們百忙之中撥冗前來授課,而供休息的地方只有幾張藤椅。透過這些物品,仿佛能看到先生們為了培育國家的希望不辭辛苦、埋頭工作的身影,令人肅然起敬。
勤學苦讀,奮力為國爭光這里是農講所最大的教室——大教堂。教室中間是孫中山先生的肖像,兩側分別掛有橫幅“實行耕者有其田”、“擁護總理農工政策”。毛澤東就是在這里為學生和工農革命同志講授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時,禮堂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甚至窗戶上都擠滿了來聽課的學生。這些學生們爭先恐后求學的精神,仍然值得學習。
不忘初心,牢記振興使命這里是農講所的歷史陳列館。這里有諸多革命先輩的照片、生平事跡以及使用過的物品。生動傳神的壁畫、銹跡斑斑的刀槍、破爛不堪的草鞋……即使它們已然只是歷史的文物,但仍能從中看出革命先輩們為了解放國家、振興國家所持有的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的激情。

通過本次實踐,實踐團的成員們不僅看到了幾十年前學堂的樣子,更是明白了革命不是我們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革命先輩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鑄就的成功,是值得所有人永遠銘記的熱血。作為新時代青年也理應用知識武裝自己,傳承紅色基因,發揚紅色精神,為振興中華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