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振興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的號召,2022年8月10日,商丘師范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赴河南省新縣發展成就觀察團以“重走紅色路線、訪問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的形式進行實踐調研。成員們走訪調研了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首府烈士博物館、鄂豫皖蘇區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并進行志愿宣講活動。感受革命歲月,傾聽歷史回音,響應頂層設計,深化理解大別山紅色革命精神以及大別山精神對后人的發展影響。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烈士陵園合影。 劉青 攝
踏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 團隊成員于8月10日重訪老區紅城新縣,通過事先查閱相關資料和走訪當地群眾,將實踐地定為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林園和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
早上八點,實踐成員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首府烈士陵園。進入陵園后被清晨陵園中莊嚴肅穆的氣氛所感染,以敬畏之心告慰長眠于此的烈士。跟隨著解說員的引領和講解,隊員們走進烈士事跡紀念館,參觀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珍貴物件資料,領悟百萬英烈的光輝事跡。穿過紅色長廊,成員們了解到在新縣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曾先后誕生三支主力,更有上萬名烈士為革命獻身,他們為革命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點燃了革命的火種,紅色基因深深地印刻在新縣的血脈里。成員們強化認知了新縣人民引以為傲的革命歷史。
青山有幸埋忠骨,大別山成為了值得世人銘記的地方。每一位烈士的墓碑背后都是一段拋頭顱,灑淚血的悲壯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安息的烈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團隊成員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默哀一分鐘,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真正意義的洗禮。紀念碑上“死難烈士萬歲”六個鎏金大字由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它的正下方是由橄欖枝、綬帶、菊花編織而成的漢白玉花環,寄托著對烈士無限的追思、緬懷與敬意!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舊址。 劉青 攝
尋訪優秀講解員,傳承革命真精神 在參觀學習之余,團隊成員有幸采訪到了全國紅色故事“金牌講解員”——張亞君。她動情講述,娓娓道來責任與使命,萬語千言中無不體現對祖國的熱愛。當問及是什么原因使她堅守講解員崗位時,張亞君女士真摯的說道:“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熱愛這份工作,另一方面是為了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當好大別山精神的傳承者、宣傳者、志愿者。”雙方有問有答,相談甚歡。
通過與張亞君女士的交流請教,團隊成員對傳承紅色精神有了更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感悟到大別山精神在新縣的傳承和延續,深刻體會了新縣自改革開放以來,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帶來的巨大變化。新縣走出了以鄉村旅游帶動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圖為實踐隊隊員采訪優秀講解員張亞君女士。 劉青 攝
爭做志愿,銘記紅巖 團隊成員們來到烈士陵園“紅細胞”志愿服務站,在站內志愿者的指導下進行了志愿服務。一部分成員前往流芳園,拿起大掃帚,自發在烈士墓碑前進行清掃,寄托哀思。另一部分成員則在陵園入口處協助工作人員維持園內秩序,引導游客掃碼登記入園。隨后,成員們對前來參觀展館的高中生進行了志愿宣講,幫助他們追憶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圖為實踐隊隊員引導游客掃碼入園。 董梁 攝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流芳園清掃園內衛生。 董梁 攝
此次紅色教育活動,成員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要無比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要以先輩的革命歷程為啟示。煥發斗志,發揚優良的革命傳統;腳踏實地,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紀念是為了傳承,緬懷是為了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緬懷英烈,號召大家不忘革命先烈的遺志。愿得此身長報國,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生命換來的盛世太平。“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作為大別山的兒女,更應心懷感恩,銘記先輩付出,不懈努力,運用所學所知,服務基層與老區人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大別山老區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