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學子云采訪:研習非遺制作工藝,體會桿秤歲月內涵
為挖掘新時代工匠精神、勞動精神新內涵,促進非遺傳承,增加木桿秤非遺制作技藝的社會關注度。8月19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勞動實踐團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采訪到浙江省寧波市木桿秤非遺制作技藝傳承人董明穎,線上參觀“復興秤店”。實踐團成員通過訪談研習木桿秤制作步驟,發掘新時代非遺傳承者身上勞動精神,關心木桿秤產業的發展情況,探索非遺文化如何創新傳承。
木桿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制桿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道道工序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木桿秤制作技藝入選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董明穎祖上兩代都是做秤的,他的手藝都是從爺爺和媽媽身上學來的,而他的母親也是木桿秤非遺傳承人鄭銀娥。董氏木桿秤創始于鄭銀娥丈夫的曾祖父,傳于董明穎已是第三代,店內的訂單都是董明穎在做。董明穎始終依靠耐心和細心將木桿秤的制作技藝傳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何為工匠精神!
采訪中,董明穎說道:“現在隨著電子秤的出現確實沖淡了木桿秤的使用,但是還有歲數大的老人在使用木桿秤,這也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東西,說放棄心里還是有些舍不得,能堅持做下來就會一直繼續做。”董明穎希望年輕人能夠通過互聯網去留意、關注非遺傳承這方面的信息。他真正的目的是把這一項技藝維持住,傳承下去,如果可以的話他想做一個民俗博物館,創建度量衡的博物館,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在談到工匠精神時,他說:“第一在于靜心,第二在于細心,第三在對于標準器的養護和保養。董師傅因為自己的信念,今年申請了建立度量衡博物館,“度”代表“尺子”,“量”代表容器,“恒”代表“木秤”。如果博物館的事情能落地,便也算是一種傳承,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度之量衡源于正道,秤之精準源于人心”,這是制作木桿秤的標準,也是做人的標準。制作木桿秤的背后需要堅持、靜心與細心,平凡手藝制作中也蘊含著偉大勞動精神,了解到木桿秤在新時代的產業變遷情況,廣大青年更應多多關注并加入非遺事業中,讓非遺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時間:2022-08-27 作者:商雨鑫 郭文宣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勞動實踐團 關注:
- 探尋歷史魅力—陜西博物館之旅
-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