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蘭考縣是九曲黃河的最后一道彎,在截至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堤防決口高達1590多次,改道26次。由于地理原因,蘭考縣曾是典型的風沙鹽堿地。1962年,風沙、洪澇、鹽堿……集中爆發在蘭考。這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36萬人中有10萬人外出逃荒。這個時候,“人民的公仆”焦裕祿書記來到了蘭考,成了蘭考人民的救星。
焦書記帶領除“三害”(風沙、內澇、鹽堿)工作隊,查風口、追風源,尋找治沙辦法。他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這里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召開座談會,問計于民。受張莊村民魏鐸彬翻淤固墳的啟示,發明了“貼膏藥”(翻淤壓沙)、“扎針”(種草植樹固沙)的治沙辦法,從實踐中總結了“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才能根治風沙的危害”的三條治沙經驗,組織群眾在此翻淤壓沙,并在這里召開治沙現場會,向全縣推廣治沙經驗。治理沙害為蘭考的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沙丘變綠地,蘭考變美麗

在出租車上,實踐團成員看著沿途的風景,眼前一亮。隊員們驚喜地發現,在焦裕祿精神的影響下,蘭考群眾致力于綠化。現如今,蘭考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2.9%。這里的沙丘成了槐林,周圍的沙地變成了良田,昔日的大風口變成了大糧倉,當年貧瘠的土地上已建成了現代化農場。水系清澈見底,泡桐樹寬大的葉子迎風招展;穿越復興門大橋,來到泡桐樹森林公園腹地,鳥鳴陣陣、夾竹桃開得正艷;鄉間地里,花生苗正沐浴著夏季的充足陽光,農桐間作,互相呼應。在車上,隊員們對出租車師傅進行了采訪,師傅的臉上自始至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實踐隊隊員從師傅口中得知,如今就連蘭考縣村民去田間地里的路都是柏油路,道路兩邊風景宜人,一道道樹木筑起了堅固的“防沙墻”。路旁房屋儼然,整齊劃一,而且墻面美化的費用都是政府承擔,村民不用花費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