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期調研,實踐團得知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市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建造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其工程全長1500公里,修建人數多,耗時長,是“新中國奇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2022年8月16日中國礦業大學“夢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到達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學習,夢中國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紅旗渠工程的建造背景,建造過程和先輩們所展現的紅旗渠精神。
通過前期調研,實踐團得知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市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建造的水利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其工程全長1500公里,修建人數多,耗時長,是“新中國奇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8月16日上午,實踐團成員首先來到紅旗渠紀念館,尋找曾經的故事。紀念館中的資料顯示,從明朝正統元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林縣多次發生干旱等自然災害。1949年后,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為了解決缺水問題,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修渠引到林縣來,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經過十年奮戰,先后于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
館內的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個個沙盤模型,以及部分修渠的工人們用過的提燈、衣物,全面回顧和展示了紅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發展過程。
隨后,實踐團成員以紅旗渠分水閘為起點沿渠徒步,經過第一、第二干渠,水不停的向前流動,給林縣人民帶去了希望。最后瞻仰紅旗渠紀念碑,路程雖然不長,
接下來,實踐團邀請到了一位見證紅旗渠修筑的大爺,并和他一同踏上了前往青年洞的路途。“小鬼臉,把渠擋,革命青年當闖將。鑿條山洞流渠水,力量來自黨培養。”因該工程為紅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施工由全縣抽調出的300名優秀青年組成,故取名為“青年洞”。大爺告訴實踐團:“那個時候修渠很難,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修不好這條渠,我們永遠都要過艱難的苦日子。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炸藥自己碾。不僅修建難度大,而且生活條件也困難,沒有飯吃,就派專人到處挖野菜煮著吃。也沒有現在的工人宿舍,就是天當被、地當床。但當時大家伙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苦干一輩子,讓后代享福!”
黨的十九大指出:“讓紅色精神光耀新時代,讓紅色基因融入時代。”大學生作為新青年的中堅力量,在實踐中重溫紅色歷史,將紅色精神牢記心中。紅旗渠興建過程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集中展現,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歷史的新征程上,我們仍然需要繼續發掘包括紅旗渠精神在內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更多人了解到先輩們所做出的貢獻以及經歷的苦難,了解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么來之不易,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凝心聚力謀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