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英雄造 不忘來時路
為迎接建黨的二十大召開,緬懷先烈遺志,7月4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童心行,向未來”實踐團隊走進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進行實踐研究。以“亭旁起義”為主題,從包定,葉信莊等一批優秀革命青年先進事例中,深度挖掘和學習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政權的歷史進程,切身感受愛國烈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致敬紅色先烈,堅守初心使命
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號召,同學們走進紅色地名紀念館,觸摸歷史脈絡,感悟思想偉力,在新時期繼續踐行“強信念、跟黨走”的理念。
7月4日,實踐隊員們來到亭旁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浙江紅旗第一飄”,“紅色根脈”一直是浙江鮮明的底色之一。1928年,這里爆發了震驚浙江的亭旁起義,打響了浙東革命第一槍,建立起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革命的火種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繼續傳承,1949年2月17日,三門成為浙江最早解放的一個。
實踐隊員們來到山頂,這里是亭旁紀念碑。為什么要修建亭旁紀念碑呢?這是因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先烈—包定,他早期在此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青年組織,發動革命活動;開辦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對農民進行革命宣傳,培育了農運骨干。為緬懷先烈,1987年5月,在紀念亭旁起義六十周年時,三門縣人民政府在亭旁鶴山修建了亭旁起義紀念碑,來激勵后人。而“亭旁起義紀念”碑這幾個雄偉的大字也是由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進行題詞。
重溫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
漫步于亭旁1928紅色街區,一棵數人合抱的千年重陽木枝繁葉茂,它曾懸掛過烈士的頭顱,如今靜靜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變。
從浙東古鎮到紅色小鎮,傳承紅色基因是亭旁的使命,然而蝶變從未停止:昔日“臟亂差”的老街化身1928紅色街區;一所破落的四合院修繕后展示烈士包定從孝子、才子到赤子的短暫而光榮的一生;亭旁起義紀念碑周圍環繞著10座烈士像,供人瞻仰;亭旁起義成立大會舊址—城隍殿正在重建。
76歲的非遺傳承人鮑思當每天都在1928紅色街區里表演布袋木偶戲,竹木搭架、紅布圍臺,他在戲臺后面操縱表演,木偶隨著劇情手舞足蹈……“這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方寸舞臺之間看人生百態,每次鑼鼓聲響起,游客們便聚集在門前觀看,津津有味。”他說。
跟隨著當地一位楊家的村民,實踐隊員來到了楊家村楊氏家廟。一年一度的“三門祭冬”儀式就在此舉行。據悉,“三門祭冬”在每年冬至舉行,該習俗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流傳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門民俗文化之一。其中,亭旁鎮楊家村、海游紆岸葉氏與健跳鎮小莆村的祭冬儀式傳承完好。
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三門祭冬”作為其代表性項目聲名鵲起,這場神秘而古老的祭冬儀式再次亮相于世。楊氏家廟正中,懸掛著“四知堂”的牌匾。據村民的講述,在東漢時,有太尉叫楊震,任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楊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交知已,我對你是了解的,可你對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說:“吾夜深密至,無人知也。”楊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子(妻)知,何緣無人知曉?” 王只好羞愧而退。楊氏后裔為崇尊懷念這位拒賄的先祖,自立堂號“四知堂”,志其事、勉后人。
不忘來時路
實踐隊員們來到了浙江紅色地名館。展館將地名文化與紅色故事相結合,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和視頻等展示地名的來歷、含義、沿革和相關的紅色故事。如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地方——義烏市的分水塘;中共一大勝利閉幕的地方——嘉興的南湖;黨領導的全國最早的農民運動發生地——杭州蕭山區的衙前;浙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三門縣的亭旁;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地——平陽縣的冠尖村;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所在地——余姚市的梁弄;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居民委員會所在地——杭州的上羊市街;“楓橋經驗”誕生地——諸暨的楓橋;中國首家“村務監督委員會”誕生地——武義縣的后陳村;“兩山”理論發源地——安吉縣的余村等等。不忘來時的路,傳承革命精神,正是紅色地名的靈魂之所在。最后,實踐隊員們在亭旁紀念碑下留影紀念。
時間:2022-08-26 作者:略略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防疫衛生知識傳遞,自我保護學生有方
- 炎炎夏日,暑意正濃。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快樂星球實踐服務隊主講老師王榆敏通過“釘釘”線上授課平臺為來自汕頭市長安小學的三年級學生
- 08-26
- 支教助力推普,典籍鑄就品格
- 7月15日,華南師范大學赴汕頭市金平區長安小學服務隊如期開展第五天的支教活動。隊員們圍繞推普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兩大主題,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