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袁智豪)恰逢建黨101周年,為積極響應共青團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江蘇科技大學理學院紅船啟航隊返家鄉尋找當地的紅色景點,探尋家鄉的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偉大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實踐團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追尋黨史的偉大歷程。本次實踐中,由隊員王鑫宇、蘇開雄、包原蔚、曹乾辰在其家鄉進行實地考察學習,而因為家鄉疫情防控不能外出的其他隊友,則通過網絡開展“云實踐”,聆聽其他隊員實地學習的分享,從而達到一起學黨史,感悟紅色精神的目的。
首先是遼寧省錦州市的王鑫宇同學,他懷揣著對英烈們的敬意參觀了遼沈戰役紀念館,追憶崢嶸歲月。他分享道:“在戰斗中犧牲的英雄們,他們是我們應當銘記的偉人,正是他們譜寫了中國共產黨過去華麗的篇章,讓我們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充滿力量。
來自貴州省六盤水市的蘇開雄同學,為學習三線建設精神,他來到了三線建設博物館,重溫三線建設歷史,感知“三線”精神。學習了“三線建設”精神后,他表示:“三線建設使貴州受益匪淺,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使落后的貴州大地逐漸成長為一顆閃爍再祖國西南的高原明珠。”三線建設博物館全面展示了共和國波瀾壯闊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三線建設歷史,弘揚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建設”精神。
接著是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包原蔚同學,他對革命烈士與黨有著極高的敬意,便與家人一同前往了連云港市贛榆區班莊鎮抗日山烈士陵園重溫革命。實踐的同學觀察到了在陵園內有這樣一座紀念塔——抗日烈士紀念塔,它歷經風雨滄桑,依舊巍然屹立,已經成為抗日烈士陵園的形象標志和精神豐碑,它體現著中華民族抵御外強,光復河山的偉大決心。如此宏偉的信念如今化作一座豐碑向后人告示,激勵著我們中華兒女砥礪前行、不怕苦難。
在江蘇省啟東市海復鎮東南中學校園深處,坐落著一所老四合院,也是抗大九分校的遺址。實踐團曹乾辰同學便來到了這里,帶我們參觀這個曾經一邊學習,一邊戰斗的抗大九分校,追憶起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在抗大九分校的陳列館內,一張張圖片,一件件物品,無一不在訴說著當年的崢嶸歲月。1942年,日偽軍圍剿蘇中地區,抗大九分校奉命突破封鎖線,從呂四港附近的三甲鎮入海乘船北上。九分校學子們在海上堅持學習和抗爭,當時全體師生在海上度過了十余天沒有食物的艱苦生活,最終成功轉移到鹽城,為蘇中地區保留了一支革命力量。
斗轉星移,歲月荏苒,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四合院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它承載的先輩們的崇高理想,凝聚成了“抗大精神”,在歷史長河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銘記在后人的心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仍要追尋先輩足跡,繼承和發揚抗大精神,讓紅色基因綿延不絕,為時代譜寫華彩的樂章。
在這次實踐中我們有苦有累,也有得有獲。通過這次暑期實踐,更加堅定了實踐團“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理想信念,也更加堅定了要用行動來回報祖國,用實踐來為人民服務,不斷繼承發揚偉大的精神譜系。
(理學院 袁智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