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以山海遠,斗罷艱險再出發——岳西脫貧攻堅感悟
脫貧不以山海遠,斗罷艱險再出發
紅色革命老區岳西在脫貧攻堅中重獲新生,迸發出先進的生命力,十大產業扶貧給岳西縣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多種產業的開發、組合、融合與創新支撐著積貧積弱的革命老區走向現代,奔向未來。
岳西,地處縱橫千里的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青山疊嶂,泉水涓涓,隱秘而偏僻的地理位置為紅軍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與戰略基地,紅色的血液與命脈在這里流淌。它是紅三十四師的誕生地,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的組建地,紅二十八軍的重建地。我們深知,無數紅軍戰士在這里揮汗如雨,淚灑長襟。紅色的根,紅色的魂,在這里深深地駐扎,扎進了岳西民眾淳樸的心里。
然而,我卻了解到崎嶇的山路卻在這里種下了貧困的種子。岳西縣由于歷史、自然等因素,一直是全省以及大別山區29個國家級貧困縣中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之一。“路是小雞腸,家無隔夜糧。墻是土坯墻,房頂通通亮。”“出門便爬坡,吃糧靠肩馱,農閑背被兒,男兒難娶婆。”這兩首民謠,就是當年岳西貧困狀況的生動寫照。聞之泣淚,見之不忍。
昔日又正又紅的革命老區何以在改革開放后面臨如此的窘境?
我遍閱書籍,細細求索,終是窺得這革命搖籃的貧困之源,從歷史角度看,革命戰爭年代,小小的岳西縣犧牲巨大,不多的人口里竟有四分之一為國捐軀;從自然生態角度看,青山綠水,寶山福地,政策之下,半點有污染的工業也是不能進入的;從發展需求看,基礎設施大幅虧欠,教育水平的低劣也是不遑多讓的致病基因。感慨之余,更多的是痛心疾首,這樣山清水秀、紅色正統的洞天福地竟在“貧困”二字的重壓之下,淳樸善良的村民竟在潦倒中求生。
好在,我們的黨永遠也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貧困的村,一個貧苦的村民。在省委書記、村干部等黨員模范的帶領下,岳西人民深受啟發,靠山吃山,在兼顧生態效益的情形下,發展生態效益,利用茶葉、蠶桑、蔬菜、林藥、養殖、構樹、旅游、勞務、電商、光伏“十大產業脫貧”。
水田栽茭白,旱地種蠶桑,荒山采茶葉。勤勞的岳西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歡天喜地地在山野的泥土里播下飽滿的種子,收獲豐碩的果實,再在電商平臺的春風下,將自己的辛勤成果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送出國門,讓世界人民品嘗中國農村的碩果累累。
除了腳踏實地的勞作,制度的準備與完善他們也不曾忽略。在脫貧攻堅的阻擊戰中,岳西人勇于求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統的工作機制。我查閱資料發現,他們設立了建立“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構建了科學的脫貧攻堅考核機制,完善了獎懲機制,甚至首創脫貧攻堅工作專班制度。了解至此,不得不驚嘆,純良樸實的岳西人民身上不僅有干勁,更有智慧。肯出力、肯動腦,才是他們真真正正的致富口訣。
互幫互助、合作共贏更是他們的寶貴品質。蠶桑產業合作社的建立,更推動了岳西農民的精誠合作。合作社的成立,大大降低了散戶經營由于技術缺乏、預判不準的風險損失,也能夠合理地調配資源,實現節能減排。桑枝木耳的創新堪稱變廢為寶的典范。山泉水澆灌、不打農藥、不施生長素、自然晾曬,經檢測,桑枝木耳每千克硒含量高達0.17毫克,是富硒產品。聞有桑香、形似云朵、口感細膩、綿柔脆滑的白木耳尤為珍稀。通過網絡進行出售,這些優質的食用菌供不應求。小小桑枝結出了致富之果。
“3451”旅游扶貧工程的推進,使得鄉村旅游成為岳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特色產業,旅游業的興旺為曾經偏僻孤遠的小鄉村帶來了人氣與資源。熱情好客的岳西人民給游客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口口相傳,逐步蛻變。
有腳陽春,催綠色崛起;知時好雨,潤萬物無聲。輝煌銘史冊,發展推新圖。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創造一個碧水藍天、別樣康養的新岳西,產業興旺、生機勃勃的新岳西,宜居宜游、保障有力的新岳西,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的新岳西指日可待!
時間:2022-08-26 作者:嚴雨琦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鄉村振興何所待,青春奮進正當時
- “青春獻禮二十大,揚帆奮進新征程”。為積極響應團中央“走近千村觀察,助力鄉村振興”2022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號召,推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