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學子:最美“脫貧俠”——崔興文
造甲鄉,可以說是鄉村振興的代表。近年來,造甲鄉不斷推進“千名幫扶進萬戶”實地入戶走訪,常態幫扶,通過“十項清零、抗補促、百日會戰、四季攻勢”等扎實有效的工作,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鄉307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脫貧,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其中還有脫貧帶頭人崔興文作為全省唯一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崔興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土博士”,短平頭、皮膚黝黑,雖然走路有些不便,但他總滿面笑容,讓人一看就非常溫暖,他就是安徽省長豐縣太空蓮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興文。在他的家鄉——長豐縣造甲鄉,幾乎無人不識他,他從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脫貧致富帶頭人的故事,激勵著當地群眾不斷奮進。
谷雨將至,農忙正式開始,此時正處于農業傳統節氣的水稻育苗期。按理而言,白天的農事勞作已然十分疲憊,晚上當是休息的時間,他卻常常忙著“辦夜校”給村里貧困戶們開小灶。不幸的是,他在幼年時就因為生病,導致得了小兒麻痹癥,腿部有殘疾。但是,他從來沒有對自己放棄!
是什么讓貧困戶們如此積極,白天勞動黑夜學習呢?又是什么讓這位文化水平并不高,幼年時就因病落下了肢體殘疾的普通農民成為會長了呢?
我們了解到這都是因為崔興文善于鉆研,種過蓮藕,養過泥鰍、黃鱔,甚至在合肥出攤炸過臭豆腐。雖然經歷過不少失敗,但從不氣餒,骨子里有股韌勁。交談中,或許是因為失敗經驗的總結,崔興文對于養殖業頗有見解,尤其談到“蝦稻共養”更是滔滔不絕。
用崔興文的話說,“稻田養蝦,水稻龍蝦兩不誤;龍蝦生存水質變好了,水稻還不需要打農藥,兩種產品質量都提高了,收益自然就增加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政府引導幫助下,崔興文從開始帶著村里十多戶貧困戶一起嘗試“蝦稻共養”,到成立合作社帶動更多村民參與“蝦稻共養”,成功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脫貧之路。
“蝦稻共養”的成功探索不僅讓當初的貧困戶增收脫了貧,也讓這位身殘志堅的帶頭人出了名。為了讓更多渴望脫貧的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崔興文又成立了龍蝦養殖協會,利用農閑及夜晚向參與種養的貧困戶們傳授稻田養蝦的知識。他的這種無私奉獻和奮斗精神,正是當代青年的精神食糧。
隨著造甲鄉“以蝦扶貧”模式的成功探索與影響不斷擴大,長豐縣通過一系列的政策獎補與示范區規劃建設,讓這項產業規模得到不斷發展壯大。不僅鞏固了脫貧摘帽的成果,而且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崔興文不僅與多地大酒店建立了長年的供貨協議,保證了龍蝦產得出、銷得掉、賣高價,家庭年收入高達10多萬元;同時,還發動成立龍蝦養殖合作社,吸納貧困戶社員100多人,并作為鄉里龍蝦養殖顧問,走田間、上課堂,手把手指導貧困戶們從事“稻蝦共養”,成了名副其實的 “土博士”。
在崔興文的帶動下,造甲鄉從事“蝦稻共養”產業的農戶不斷增加,部分種糧大戶也紛紛加入到這一特色項目隊伍中,全鄉“蝦稻共養”面積近萬畝。針對這一特色產業,當地政府嘗試利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借助“互聯網+農業”的電商平臺,打造自主品牌,將鄉村特色農產品推出去,將昔日的貧困戶腰包鼓起來。用協會會員們的話說:“‘蝦稻田里’能翻出金疙瘩,是離不開崔會長的鉆研、堅持與慷慨傳授經驗的。”
新挖的蝦塘中,一只只紅色的小龍蝦茁壯成長,不僅帶給造甲人紅紅的鈔票,也帶來了火紅的日子,新的希望……
苦心人,天不負。崔興文用他的行動證明著這句話。在他看來:生活不是苦難,也不是享樂,而是我們應當為之奮斗并堅持到底的事業。殘疾不是缺陷,也不是標簽,而是自己應打破的桎梏和不斷前行的動力。
造甲鄉的脫貧致富,靠的是崔興文這樣的帶頭人,全國脫貧奔小康,更是靠著無數個崔興文這樣的人。正是有他們的努力,國家有更美好的未來,人民才會有更美好生活。
時間:2022-08-24 作者:汪杰 來源:合肥工業大學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