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廈門工學院 “漆彩福韻・非遺新聲”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福州,開展大漆文化調研活動。團隊通過參觀博物館、問卷調查及居民訪談等方式,探尋福州脫胎漆器的歷史底蘊與傳承現狀,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走進沈紹安博物館,感受非遺匠心
上午,實踐隊成員來到三坊七巷的沈紹安博物館,近距離觀摩館內陳列的精美脫胎漆器。從原材料的嚴苛篩選到數十道工序的匠心打磨,每一件展品都展現了福州脫胎漆器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團隊成員認真記錄工藝細節,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背后匠人的智慧與堅守,為后續調研奠定了扎實基礎。
街頭調研傾聽民意,探索文化傳播新方向
下午,團隊分組前往鼓樓區三坊七巷及周邊公園,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交流,了解民眾對大漆文化的認知與態度。調研發現,盡管部分居民對大漆工藝較為陌生,但許多人對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表現出濃厚興趣。一位受訪居民表示:“這些傳統工藝品很美,但平時接觸的機會太少了,希望有更多渠道能讓我們了解和體驗。”團隊成員耐心解答疑問,并積極宣傳大漆文化,架起了非遺與公眾之間的橋梁。
踐行青春使命,助力非遺傳承
本次調研不僅為團隊積累了寶貴的一手數據,更讓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實踐隊隊長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實際行動,讓更多人關注大漆文化,為傳統技藝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接下來,團隊將走訪福州漆藝工坊,親身體驗制作工藝,進一步探索非遺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傳播路徑。
(“漆彩福韻・非遺新聲”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