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領導人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福建師范大學紅燭熠熠實踐隊于3月15日前往廈門大學,深入調研陳嘉庚教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及當代價值。實踐隊通過實地探訪陳嘉庚紀念館、對話廈大師生、學習校史文化深入挖掘陳嘉庚教育思想內涵,以沉浸式調研系統梳理陳嘉庚教育思想的歷史脈絡,探索其在新時代教育改革中的創新應用,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提供歷史鏡鑒與實踐方案。
尋根教育文脈,破譯教育哲思
實踐隊首站走進廈門大學校史館,親身體會廈門大學自立下建設“世界之大學”的宏愿,到邁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之一流大學征程,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凝聚愛國、革命、自強、科學之魂,鍛造“南方之強”的氣度和風骨。踏入陳嘉庚紀念館,借助數字化技術,在“三育并重,全面發展”主題展區中,隊員們深入了解了嘉庚先生以德育為核心、體育與美育并舉的教育實踐體系。通過珍貴史料與多媒體展陳,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這位愛國僑領如何將“首重德育”理念融入廈門大學辦學實踐——始終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根基,通過“構建多元化知識體系”、“聚焦實際問題解決”、“強化專業技能培養”等舉措,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開創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范式。這種將家國情懷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深度共鳴,彰顯了我國教育事業薪火相傳的價值追求。
對話教育前沿,激發教育活力
為了解嘉庚精神在其所創辦的學校中的傳播現狀,實踐隊以廈門大學為切入點,分別與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代表、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代表展開深度訪談。受訪者普遍認為,廈大通過主題團日、校史劇巡演、《南僑回憶錄》研讀等活動,將嘉庚精神融入日常教育,將歷史人物轉化為可觸摸的精神符號。調研中,隊員們還發現,廈大學子普遍以嘉庚精神為指引,在志愿服務、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踐行“愛國、自強”的責任擔當。
實踐隊特邀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宗麗教授進行線上專題訪談。原教授指出應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來講述嘉庚精神:“小學生需要故事化的啟蒙,中學生側重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則要結合學術研究深化理解。廈大近年推出的沉浸式校史劇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歷史溫度,這種參與式教育比單純的說教更有感染力。”在回應教育領域功利化傾向相關提問時,原教授援引陳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予以闡釋:“陳嘉庚先生倡導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人觀,在當今社會具有特殊時代價值。”
在與廈大師生的深度對話中,實踐隊發現廈大通過“沉浸式敘事+參與式實踐”的雙輪驅動模式,構建起“歷史認知-情感共鳴-價值認同”的完整育人鏈條。
凝聚實踐成果,深化育人圖譜
此次調研中,實踐隊累計收集訪談記錄10余份,相關素材7萬余字。并通過問卷調查分析青年群體對嘉庚精神的認知現狀。下一步,實踐隊將深入福建大田、集美學村等嘉庚文化地標開展實地調查,結合文獻研究形成專題報告,創新性提出“精神IP活化”“教育場域再造”等實踐路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方案。
實踐隊負責人表示:“調研不是終點,而是教育創新的起點。我們將持續挖掘嘉庚精神的時代內涵,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宣傳等方式,讓嘉庚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生根發芽’,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從“華僑旗幟”到“教育之光”,陳嘉庚先生用一生詮釋了教育興國的赤子之心。福建師范大學紅燭熠熠實踐隊以腳步丈量精神厚度,以行動續寫傳承篇章,讓嘉庚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供稿:福建師范大學紅燭熠熠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