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行的時代命題下,重金屬污水治理成為守護綠水青山的關鍵一環。重金屬污染防治事關國計民生,作為新時代環境治理的重要課題,山東大學(威海)"重"治成澄社會實踐團隊以"產學研"融合視角,深入河南省焦作市開展重金屬廢水治理專項調研,探尋工業城市在重金屬污水治理中的創新實踐與未來方向,用腳步丈量生態治理新圖景。
調研足跡:從源頭到末端,解碼治理全鏈條
焦作市作為中原工業重鎮,近年來通過政策引導與技術革新,逐步構建起“源頭減量-過程控制-資源回收”的全鏈條治理模式。調研團先后走訪大沙河水源地、涉重金屬企業、污水處理廠及環保部門,多維度觀察污水治理的現狀與挑戰。
(圖:團隊成員實地考察水源地)
在大沙河沿岸,團隊成員發現水源地整體生態狀況良好,但局部區域仍存在潛在污染風險,治理成果與隱患并存;在涉重金屬企業,調研團觀察到傳統化學沉淀法仍是主流工藝,但污泥處置難題亟待破解。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多技術協同”與“資源化回收”探索新路徑,如電解法提取金屬、生物技術修復污染水體等,為行業轉型注入活力。通過與技術人員交流,調研團了解到污水處理廠通過“物理+生物”協同工藝實現高效去污,并嘗試將污泥轉化為綠化肥料,推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圖:團隊成員于康達國際環保有限公司焦作分公司實地考察)
挑戰與突破:技術升級與政策協同成關鍵
調研發現,焦作市重金屬污水治理雖成效顯著,但中小企業的技術適配性不足、二次污染風險等問題仍制約發展。部分企業因成本壓力難以承擔高端技術設備,而化學污泥的穩定性不足也給環境埋下隱患。
政策層面,焦作市通過排污許可、清潔生產審核等強化監管,并鼓勵企業研發資源化技術。對此,環保部門表示,未來將推動智能化監測與區塊鏈技術應用,構建更透明的監管體系。
未來展望:智能化與資源化引領新趨勢
基于調研成果,團隊提出三大趨勢方向:一是智能化技術應用,通過算法優化降低處理成本;二是資源化工藝普及,推動重金屬回收與廢水回用;三是低碳技術革新,探索節能高效的治理路徑。此外,政策激勵與技術共享平臺的構建,將成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支撐。
從“治污”到“利廢”,焦作市的重金屬污水治理正邁向資源循環與生態共贏的新階段。調研團成員表示,此次實踐不僅加深了對工業城市環保實踐的理解,更堅定了青年學子以科技與智慧助力綠色發展的使命。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技術創新與政策落地,為守護碧水藍天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