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精神的紅色沃土上,青春的腳步正踏響新時代的回音。為弘揚革命精神、厚植家國情懷,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蘭州大學“知行蘭韻”志愿宣講團扎根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小學,以“沂蒙精神傳千古,青春擔當筑未來”為主題,通過多元浸潤式教育活動,讓“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在少年心田生根發芽,為鄉村紅色教育注入鮮活力量。
一:溯源精神內核,厚植信仰根基
“一口糧當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課堂上,志愿者以沂蒙紅嫂、孟良崮戰役等經典故事為脈絡,將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內涵娓娓道來。通過影像資料、老照片對比等載體,孩子們從歷史細節中讀懂“什么是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
為深化認知,團隊特別設計“沂蒙精神知多少”專題知識競賽。試題涵蓋沂蒙根據地發展、紅嫂事跡、革命歌謠等內容,筆試與搶答環節結合,既檢驗知識儲備,更激發爭先熱情。當優勝者從校長手中接過印有“沂蒙小先鋒”的獎狀時,紅色精神的傳承已悄然具象為少年眼中的光芒。
二:文藝賦能傳承,喚醒情感共鳴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音樂教室內,《沂蒙山小調》的旋律穿越時空,在志愿者一字一句的教唱中,孩子們用方言嘗試演繹,稚嫩的歌聲里流淌著對軍民情深的致敬。

美術課堂上,蠟筆與彩紙化作傳承的媒介。孩子們筆下有送子參軍的母親、火線救援的擔架隊,也有今日鄉村振興的新圖景。30余幅作品串聯成“沂蒙精神長廊”,讓歷史與當下在校園走廊對話。
三:長效服務探路,筑牢傳承之橋
課間十分鐘的跳繩、老鷹捉小雞游戲中,志愿者化身“移動故事站”,在歡笑中穿插講述沂蒙六姐妹、識字班等軼事。這種寓教于樂的陪伴,讓紅色教育跳出課堂邊界,融入日常點滴。


活動落幕時,西果園小學校長將錦旗贈予團隊,標志著三個月教育實踐的圓滿收官。據統計,活動累計開展專題課18課時,覆蓋學生200余人次,同學們普遍反饋“更深刻理解了團結奉獻的意義”。
從理論課堂到文藝展演,從歷史回溯到現實啟迪,“知行蘭韻”團隊以青年視角重構沂蒙精神的表達方式:知識競賽中的凝神思考,是理性認知的深化;紅歌聲聲里的方言吟唱,是情感共鳴的激蕩;繪畫筆觸下的古今交融,是價值認同的萌芽。
未來,團隊將依托高校資源,搭建“紅色教育資源云平臺”,開發適合鄉村教育的沂蒙精神課程包;聯動地方紀念館開展“線上研學”,讓更多孩子云端感受沂蒙熱土的溫度。這場青春與熱土的“雙向奔赴”證明:當紅色精神遇見青春創新,傳統的火種便能燃成照亮未來的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