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電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座古老的墓葬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記憶,它們是凝固的歷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觀化明塘嚴氏墓,這座隱匿于時光深處的明代墓葬,宛如一部無言的史書,等待著后人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2025年1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尋跡紅脈踐真知,鑄魂社區啟新程”社會實踐隊隊員蔡少文來到化明塘嚴氏墓,探尋它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踏入觀化明塘嚴氏墓所在的區域,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四周靜謐而安寧,只有微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宏偉的神道,神道兩旁排列著形態各異的石獸和石人。這些石像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卻依然屹立不倒,它們線條粗獷而不失細膩,每一處雕刻都彰顯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望著這些栩栩如生的石像,實踐隊員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強烈的好奇。它們究竟守護著怎樣的一位墓主人?這座古墓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帶著這些疑問,實踐隊員加快了腳步,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這座神秘的墓葬。
圖為化明塘嚴氏墓的外部布局。通訊員 蔡少文 供圖
沿著神道前行,便來到了嚴氏墓的主體部分。這座墓葬的布局嚴謹,遵循著明代墓葬的傳統規制。從整體上看,它由墓冢、墓碑、享堂等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墓冢高大而圓潤,宛如一座小山丘,靜靜地矗立在天地之間。墓冢上長滿了青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給這座古老的墓葬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享堂則是祭祀墓主人的場所,它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展現出明代建筑的獨特魅力。走進享堂,仿佛能夠感受到當年祭祀儀式的莊重與肅穆。墻壁上的壁畫雖然色彩已經斑駁,但依然能夠看出其精美的圖案和細膩的筆觸,這些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跡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為我們了解明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觀化明塘嚴氏墓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其精美的雕刻藝術。無論是神道上的石獸石人,還是墓冢、墓碑、享堂等建筑上的裝飾雕刻,都堪稱藝術的杰作。石獸石人的雕刻栩栩如生,形態逼真。石獅子張牙舞爪,威風凜凜,仿佛隨時準備捍衛墓主人的安寧;石馬則昂首挺胸,身姿矯健,展現出一種奔騰的氣勢;石人則神態莊重,服飾刻畫細致入微,從他們的神情和姿態中,仿佛能夠感受到明代官員的威嚴與風范。這些雕刻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對動物和人物形態的精準把握,更體現了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圖為化明塘嚴氏墓墓碑。通訊員 蔡少文 供圖
觀化明塘嚴氏墓作為一座明代墓葬,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它不僅是研究明代墓葬制度和喪葬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更是窺探明代社會的一個窗口。從墓葬的布局和規制可以看出,明代的墓葬制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嚴氏墓的規模和建筑規格反映了墓主人及其家族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這對于研究明代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墓中的雕刻藝術和壁畫內容則為我們了解明代的社會生活、審美觀念和文化信仰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從雕刻和壁畫中,實踐隊員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情況,還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
圖為化明塘嚴氏墓的簡介。通訊員 蔡少文 供圖
此外,嚴氏墓的存在也為研究明代的歷史人物和家族傳承提供了線索。通過對墓主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填補歷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在參觀完觀化明塘嚴氏墓后,實踐隊員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座古墓的珍貴與脆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然環境的侵蝕,這座古墓面臨著諸多保護難題。一些石刻已經出現了風化、破損的現象,享堂的建筑結構也需要進行加固和修繕。
為了保護這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例如,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加強了對古墓的日常巡查和管理;對部分受損的石刻和建筑進行了修復和加固;同時,還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提高了公眾對古墓保護的意識。然而,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僅僅依靠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增強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同時,我們還應該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開發利用,讓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圖為化明塘嚴氏墓的保護。通訊員 蔡少文 供圖
這次觀化明塘嚴氏墓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收獲頗豐。不僅領略了這座明代古墓的獨特魅力,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智慧,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它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經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觀化明塘嚴氏墓這樣的歷史文化遺產,共同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讓這些古老的文化瑰寶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