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陽隧火實踐隊:探尋杜木匠木工非遺,傳承傳統技藝之光
2025年1月19日,生陽隧火實踐隊前往煙臺市牟平區的杜木匠木工非遺展示館,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之旅,深度探尋木工非遺文化,在傳統技藝的海洋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杜木匠木工非遺展示館,作為牟平區非遺傳承的核心樞紐,依托“膠東傳統木作技藝”這一市級非遺項目,自 2020 年 6 月建成后,在 4000 平方米的空間內精心陳列著 700 余件傳統木工珍品、48 種魯班鎖及 52 種榫卯結構模型,20 多種傳統木工工具琳瑯滿目,是集傳承、教育、研學、文旅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殿堂,在非遺保護與弘揚之路上成績卓著,榮獲多項市級榮譽稱號,成為當地文化傳承的耀眼名片。
實踐隊成員一踏入展示館,瞬間被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包圍。在科普區,隊員們深入了解膠東傳統木作技藝的歷史脈絡、地理淵源及獨特工藝。從漢代以前的初步萌芽,到宋代積累經驗,再到清同治八年至民初的鼎盛輝煌,直至現代面臨機械化沖擊下堅守傳承,每一段歷程都承載著先輩智慧與匠心。知曉當地豐富木材資源及膠東木作材料搭配之妙,驚嘆于 52 種榫卯、尖、角工藝在家具構建中嚴絲合縫的精妙配合,深刻領悟到膠東傳統家具粗獷豪放又不失陰柔細膩的獨特風格內涵,仿佛翻開一部生動鮮活的木工文化史書。
此次實踐活動,生陽隧火實踐隊收獲滿滿。在知識層面極大豐富了對膠東傳統木作技藝及木工文化體系認知;能力上顯著提升了觀察、表達、動手、思考、協作、推理、創新等綜合素養;精神層面深刻領悟了魯班精神與工匠精神真諦,增強文化自信與傳承自覺。隊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在校園及社會積極宣傳木工非遺文化,為傳統技藝傳承發展貢獻青春力量,讓非遺之光在新時代熠熠生輝、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