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年俗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近日,記者走訪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及新疆等地,記錄下不同地域、民族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感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年味”。
蒙東地區:蒙漢文化交融的新景象
內蒙古東部臨近東三省,年俗文化呈現漢族與蒙古族特色并存的特點。當地漢族居民延續東北傳統習俗:臘月殺年豬、燉殺豬菜,炸麻花、包酸菜餡餃子,撒黃米年糕和粘豆包寓意五谷豐登;貼春聯用自制漿糊,剪窗花、掛年畫增添喜慶氛圍。正月十五“撒燈”習俗尤為獨特,人們將鋸末、松塔混合燃油點燃,沿路擺放,相傳為逝者照亮歸途,如今雖漸少見,卻承載著濃厚的鄉土記憶。
蒙古族則保留著獨特的“拜火節”,于臘月二十三祭火祈福。祭品以羊胸叉骨為核心,輔以奶制品、蒙古果子(油炸面食),門上懸掛紅繩驅邪納吉。隨著文化交流,蒙語春聯、蒙漢融合的年節裝飾逐漸興起,傳統祭火儀式與漢族年俗相互借鑒,形成多元共生的節日文化。

東北農村:舌尖上的年味與手藝傳承
在東北農村,年俗活動與飲食文化密不可分。姥姥手縫的虎頭鞋、非遺布藝作品傳遞著匠心;炸年貨是重頭戲,酥菜、貓耳朵、炸魚香氣四溢,南瓜饅頭、窩窩頭象征豐收;年夜飯必有的酸菜餃子,寓意“更歲交子”。此外,“烤爐子拉呱”(圍爐聊天)、趕大集置辦年貨、給孩童發壓歲錢等習俗,勾勒出質樸溫暖的鄉村年景。
新疆:多民族共慶的歡樂盛宴
新疆的春節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熱鬧非凡。鑼鼓舞獅拉開節日序幕,“點睛”儀式為舞獅賦予靈性;大街小巷掛滿紅燈籠,鞭炮聲此起彼伏,驅邪迎祥。年夜飯桌上,馓子、手抓飯、烤全羊與漢族的餃子同臺,展現飲食文化的交融。全家圍坐看春晚、逛廟會、放煙花的場景,與內地別無二致,卻又因獨特的歌舞表演和民族裝飾別具風情。
傳統煥新:年俗文化在創新中延續
盡管現代生活方式沖擊著傳統年俗,但各地也在探索傳承的新路徑。蒙東地區推出蒙漢雙語春聯,東北農村開發非遺年貨禮盒,新疆將民族舞蹈融入春節慶典……這些創新既保留了文化根脈,又吸引了年輕群體參與。
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時刻,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年俗文化正以更包容的姿態,書寫著民族共融、時代共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