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力度,讓優秀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武漢這片楚文化交融的熱土上,剪紙藝術作為千年文脈的載體,正以多元方式煥發新生。1月10日至13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剪夢江城實踐隊在武漢市通過深入調研與創新實踐,探索武漢非遺剪紙的傳承路徑,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活力。
實踐隊合照
沉浸文化根脈:從博物館到社區的傳承之旅
實踐團隊首站走進武漢博物館“納福呈祥——鄂州雕花剪紙展”,129件剪紙珍品勾勒出這項技藝的歷史脈絡。實踐隊在講解員帶領下,了解了鄂州雕花剪紙從誕生到發揚的步步歷程,沉浸式游覽被“花樣子”承包的別致生活。展覽中,隊員們與幼兒園孩童共同感受剪紙魅力,發現非遺教育已悄然走進校園。
實踐隊采訪幼兒園老師
隨后,團隊探訪鋼都花園123社區非遺廉文化體驗館,對話中國剪紙藝術家協會會員彭艷華。在彭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親身體驗折剪、掏剪等技法,領悟“陰陽相生”的傳統哲學。彭艷華坦言:“真正的剪紙無需模板,一紙一剪即能隨心創作,這需要時間沉淀。”她多年堅持在社區開設免費剪紙班,培養了一批特殊人群傳承者,將剪紙與黨建、助殘結合,讓藝術溫暖人心。
實踐隊員剪紙作品合影展示
創新破局:四條路徑激活非遺生命力
實踐團隊通過深入調研與實踐,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核心理念,通過探索特色傳承路徑,讓傳統剪紙技藝煥發出新時代活力。面對傳承老齡化、市場化不足等挑戰,團隊提出四大創新實踐:
公共空間聯動傳播:聯合青山區圖書館舉辦非遺剪紙主題展,日均吸引2000人次參觀,社交媒體話題點擊超50萬次。武漢市電視臺制作專題報道,展現剪紙藝術的當代價值。
實踐隊協助開展青圖主題展并登武漢電視臺
軌道交通移動展廳:春節前夕,“非遺剪紙全景地鐵專列”亮相武漢地鐵1號線。剪紙長卷融合黃鶴樓、長江等地標,乘客感嘆“車廂里剪出了武漢的年味與煙火氣”。
武漢地鐵一號線剪紙專列
跨界融合激發動能:推動剪紙與“文昌刺繡”雙非遺結合,創作《雙非遺·四季圖》系列作品。刺繡傳承人彭金枝評價:“傳統技藝碰撞出新火花,這是守正創新的典范。”
實踐隊采訪刺繡傳承人彭金枝老師
溫情傳遞剪紙送福:團隊走進社區為空巢老人、環衛工人贈送生肖窗花,88歲獨居老人李爺爺含淚道:“窗花一貼,家里就有了生氣。”活動通過直播吸引2萬人次觀看,網友點贊“有溫度的文化傳承”。
實踐隊社區送溫暖
青年擔當:剪出傳統與未來的對話
“每一次創新嘗試都是對未來的承諾。”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非遺傳承需兼顧文化底蘊與時代需求。社區書記王俊表示,將采納青年建議,在美團、抖音等平臺推廣非遺體驗館,打造“非遺傳承示范社區”。彭艷華亦嘗試通過直播推廣剪紙,雖因缺乏團隊支持未能持續,卻印證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實踐隊員采訪非遺傳承人彭艷華

實踐隊員與社區書記探討傳承路徑
一把剪刀,剪刻千年文明;一張紅紙,疊映江城故事。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不僅是一場非遺技藝的傳承之旅,更是一次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深刻對話。非遺傳承的道路上,每一次剪與刻都是對文明的守護,每一次創新嘗試都是對未來的承諾。從博物館的深沉回望,到地鐵專列的現代表達,非遺剪紙正突破時空界限,在青年力量與社會各界的接力中,綻放出超越窗花的文化圖景——那是傳統與創新共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