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山區的褶皺里,坐落著清流縣靈地鎮馬寨村。每年農歷正月初六、初七,這個被群山環抱的村落都會上演一場跨越千年的神秘儀式——游菩薩。2025年2月4日,福建農林大學科學學院”福韻薪火相傳”實踐隊來到了馬寨村。在實踐隊員眼里,這不是簡單的民俗表演,而是一場與天地對話的古老儀式,是馬寨村先民與自然抗爭的生命記憶在當代的延續。此次調研,旨在解碼“福”文化基因圖譜,激活“福”文化內生動力,培育文化自覺意識,探尋小村寨里的大故事。
藥王巡境的千年回響
馬寨村的游菩薩傳統,可以追溯至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傳說當時瘟疫肆虐,一位云游僧人攜藥王菩薩金身至此,以草藥救治鄉民。為感念菩薩恩德,村民將金身供奉于村中,并形成每年正月抬神游行的傳統。在黃氏族譜的泛黃紙頁間,"游藥王"的記載自明洪武年間延續至今,六百年間從未間斷。游行路線暗含風水玄機,隊伍沿村中主道行進,村民相信,菩薩金身經過之處,疫氣盡散,五谷豐登。
宗族社會的儀式密碼
在游菩薩儀式中,每個細節都是宗族秩序的具象化呈現。神轎起駕時,村中輩分最高的長者持桃木杖開路,其后依次為銅鑼隊、旗幡隊、神轎、鼓樂班。
祭祀供品的選擇蘊含深意:自養本地雞、自釀的米酒。這些講究并非簡單的形式主義,而是深諳農耕文明的他們用自然饋贈表達自己最虔誠的謝意。
文化基因的現代傳承

在城鎮化浪潮中,馬寨村的年輕一代大多外出務工。但每年正月,他們仍會如候鳥般歸來。今年抬轎的一位村民說:"抬轎時要跟著鼓點走'禹步',這種步伐我從小看爺爺走,現在終于輪到我傳承。"這種文化自覺,使看似陳舊的儀式煥發新生。
當夜幕降臨,藥王金身歸位,男女老少抬著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將菩薩廟圍一圈照亮,實踐隊員也參與其中。年輕人拽著本地豬繞廟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感謝藥王菩薩對村民世世代代的佑護。數箱煙花爭先綻放,述說著世代平安、人丁興旺的喜悅。這一刻,過去與現在、神圣與世俗、傳統與現代,在山村的星空下達成奇妙的和解。這種文化共生的智慧,或許正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密碼。
實踐隊隊員鄭朝松感慨:“馬寨村的游菩薩儀式,像一株扎根巖縫的古榕,在時代風雨中舒展著新的枝葉。當城市里的非遺展示淪為櫥窗標本時,這個閩西山村用最質樸的方式證明: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于博物館式的封存,而在于讓傳統‘福’文化民俗活在當代人的呼吸之間。藥王菩薩年復一年的游行,不僅是神明的游歷,更是一個民族精神原鄉的永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