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的第一站—中國漕運博物館,與工作人員取得聯系之后,工作人員直接把我帶到了我的崗位。一幅篆刻“此中有真趣”的紅日青山展板圖最先映入眼簾,寓意著展廳的字畫作品蘊含著深厚的藝術趣味和文化真諦。步入展廳,古樸典雅的文化氛圍撲面而來。一方攤位,是我志愿服務的地方,也是供游客發揮想象寫字作畫的地方。展廳的前言末尾寫到:見畫如見人,還請諸君,慢慢看,細細品,此中有真趣。相傳達摩師一葦以渡江,而精美的明清書畫小品亦如扁舟一葉,能擺渡美念,接引良思,讓吾輩得以一窺淮揚高士先人在立德、立功、立言之余,所流連忘返的那些雅嗜雅好,能使人油然而生出一股穆穆的敬意。有人匆匆而過,有人駐足留戀。我以為,角落里的攤位很少有人會駐足,偏不曾想,不止一人停留。
小攤的第一個生意是一行六行人,他們臨近出門之際,讓隊伍中的一人在紅燈籠上提寫毛筆字,蓋上章。四五十歲的年紀,他們拋開身邊的繁瑣雜事,紀念獨屬于他們的放松時刻。小攤的第二個生意是一對母子,媽媽輕聲問著兒子想不想畫上一幅,小孩先是害羞的搖頭,但當媽媽準備帶他走時,他又不愿意走,媽媽讀懂了他的意思,他想嘗試,但擔心畫的不好。在媽媽不斷的鼓勵下,他拿起筆,照著步驟,畫出獨一無二的花鳥圖,并發揮自己的想象,畫上了竹子,留下合影。這是媽媽教他的一課,要大膽,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后一個光顧小攤的是一對姐弟,姐姐說要畫個柿子,卻遲遲未下筆,當她終于畫下幾筆后卻開始質疑自己畫出的是否是個柿子,我安慰道:“你說是個柿子,它就是個柿子,這是你的作品,想怎么發揮就怎么發揮。”她笑了,接下來的幾筆自信且昂揚。余華在小說《活著》中寫道:“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在志愿為他人服務的同時,也收獲了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志愿服務的第二站—周恩來故居,2月4日,恰逢鄧穎超同志誕辰121周年紀念日,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獻上花籃,三鞠躬,一起緬懷致敬這位將一生獻給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復興事業的偉大女性。隨后開啟了我當天的志愿服務,我的崗位在入口處,提醒游客一些注意事項,形形色色的游客,有拄著拐杖的老人,步履蹣跚,有拿著糖畫的小孩,蹦蹦跳跳;有夾雜者口音的外地人,有操著一口家鄉話的本地人;獨自一人來的,有跟家人、朋友一起來的,我欽佩獨自出游的勇氣,也被一群人出游的快樂所感染。今天的一切像極了一幅人生畫像圖,我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站在門口,看似輕松簡單,但實則一天下來,也會累的腰酸背痛,最重要的是,正是這看似無關緊要的崗位維持著景區的良好運行,給游客們一個美好的游玩體驗。每一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盡管它看上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正所謂:“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存在即合理。
這兩次的志愿活動都讓我感悟頗深。我在為社會貢獻微小力量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很多,更加了解了社會責任與擔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傳遞愛心和溫暖,時刻銘記著,苔花雖小,亦學牡丹,微光之力也能破土而發!